ZKX's LAB

三伏天,冬病夏治好时节,重养肺,远离2字,常饮3水,做好4件事

2020-07-21新闻5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也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期。

此时,除了养心,还要重视养肺,把肺养好了,秋冬才能少生病。

肺,直接与口鼻相连,被称为“娇脏”。

肺最怕“寒”,在寒气到来时,往往第一个沦陷。

在阳气旺盛的三伏天,逼出体内的寒邪痰湿,可助力肺部秋冬少生病。

所以,三伏天,是养护肺部的一个“黄金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旦出现下面3种异常,说明你需要好好养肺了

1:凌晨3-5点自然醒

如果,经常无缘无故,在凌晨三点到五点醒来。

那么,需要警惕,肺气不足,或是气血虚了,要注意保护肺部了。

2:鼻尖出汗,鼻子发红

若经常鼻尖大量出汗,或是鼻子发红,并伴有呼吸不畅,流鼻涕,鼻塞等。

此时,需要小心肺部健康出现了问题,导致肺气不足,延伸到鼻子所致。

3:拇指肚回弹慢

肺健康,大拇指有光泽、弹性好、灵活有力。

使劲按压拇指后,看指肚恢复速度,速度慢、弹性差,则肺气不足。

三伏天,冬病夏治好时节,重养肺,远离2字,常饮3水,做好4件事

远离2字

第一字:寒

炎热的三伏,除了要防热中暑,更要注意防寒。

很多人,贪喝冷饮,吹空调等,会让寒邪入侵体内,危害健康。

寒邪伤胃也伤肺,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克之,则为肺咳。

所以,在三伏天,一定注意远离“寒邪”,不能贪凉,要适当的“热着过”。

第二字:燥

三伏天,还要注意防燥,多补充水分。

燥邪伤肺,易耗伤津液,导致口鼻干燥、干咳无痰、皮肤干裂等。

保护肺部健康,要尽量滋润肺部,对抗燥邪,主动喝水,饮茶水,多喝汤。

常饮3水

三伏天,以“水”养肺,尤为重要。

肺喜润,及时补充水分,是养护肺部重要的一步。

1、温开水

三伏天,喝水要尽量远离冷水,多喝温开水。

白开水,可补充水分,滋润肺部,对抗燥邪,减少身体不适。

而温热的开水,还可缓解呼吸道黏膜的紧张状态,可很好的保护肺部健康。

2、植物茶水

三伏天,喝冷饮不如饮热茶。

温热的茶水,不但更解暑降温,对肺部健康,也大有益处。

用一些润肺排毒的小植物,搭配泡水,可促进肺部排毒,减少肺部负担。

婆婆丁玉参茶,泡水代茶饮,润肺、宣肺、止咳、排毒,助力肺部健康。

用婆婆丁、菊苣根、玉参、桔梗,搭配在一起,泡水代茶饮即可。

婆婆丁,随处可见,药食两用,被称为“排毒草”,可利尿通淋,消炎杀菌,是“八大金刚”之一,不但可以帮助肺部排毒,还可对抗炎症,改善咽喉不适。

玉参,是养阴生津佳品,质柔而润,益五脏,用其泡水,可改善咽干舌燥,干咳少痰等,并可提高免疫力,助力健康。

桔梗,入肺经,用其泡水喝,可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等,对于肺部健康十分有益。

菊苣根,泡水喝,可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增强免疫力,促进身体排毒。

这几种,搭配在一起,泡水喝,润肺、利咽、生津、排毒,是养肺润肺不错的选择。

3、汤水

多喝点汤水,亦可滋润肺部,清肺、生津、益气。

尤其是用一些润肺的食材,如百合、枇杷,冰糖,一直煮汤饮。

百合,润肺止咳,还含有大量的黏液物质,可很好的润燥清热。

枇杷,入肺、胃经,可润肺下气、生津止渴。并且,枇杷,柔软多汁,风味酸甜,经常用这二者煲汤喝,对于肺部健康,十分有益。

做好4件事

第一件:以气养肺,深呼吸

肺,主呼吸,清气和浊气,在肺内进行交换。

以气养肺,很重要,清晨起床后,找一处空气清新之地,练习深呼吸。

深呼吸,可吐故纳新,有益肺部排浊,促使肺部清洁、增强免疫力。

腹式呼吸,是不错的选择。

每一次吸气,都要将小腹鼓起,使得气沉丹田,同时,双臂向两侧扩展,以让肺脏的“上中下三层”得到滋养。

第二件:以情养肺,少悲伤

“悲则气消”,“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

过度悲哀或忧愁,最易损伤肺气,或导致肺气运行失常。

因此,少悲伤,保持愉快的心情,对于肺部健康,十分有益。

经常大笑可宣肺,能使肺扩张,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畅,有益肺部健康。

第三件:以动强肺,多扩胸

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可提高肺活量。

伸开双臂,尽量扩张胸部,然后,用腹部带动来呼吸,能增加肺容量。

扩胸,可疏通肺部经络,松弛肌肉组织,促进肺部血液循环,有利于肺泡杂质排出。

每天坚持锻炼10~20分钟,舒展心肺血管,提高心肺供血氧的能力,从而提高心肺功能。

第四件:以穴养肺,补肺气

按揉穴位,可补益肺气,保护肺部健康,减少疾病。

中府穴,是肺经气血直接输注的地方,调气最好,可补益肺气。

每天顺时针向按揉本穴,再逆时针揉按本穴,每次按1~3分钟。

需要注意的是,中府穴下方肌肉偏薄,建议不要使劲,稍稍施力即可。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

#肺部保养#呼吸疾病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