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湖北省中医院肾病一科主任、主任医师 金劲松
本报记者 张 健
俗话说:“夏季养生,重在祛湿。”湿邪,从其产生机制说,与季节的关系非常密切。古人将夏季分为夏和长夏,长夏多指农历6月,大致在阳历7月初到8月初,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湿度最大、疾病最爱扎堆的日子。
湖北省中医院肾病一科主任、主任医师金劲松说,湿邪属阴,阻滞机体阳气运行。湿邪就像管道中的垃圾一样,会导致人体气机不畅。湿邪致病有三个特点:一是症状都是以重着、黏滞为主;二是病程较长,不容易好,湿邪可以夹混其他病症之中。以感冒来说,风寒居多,但夏季感冒,可能有湿邪夹混入其中,导致感冒不容易好。用点藿香之类的中药帮助祛湿,感冒就会好得快。三是湿邪趋下,疾病多偏于下肢。《黄帝内经》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金劲松表示,湿邪在夏季会特别擅长入侵人体,最突出的两个表现是:舌苔厚腻,总感觉到舌头里有种黏黏糊糊的感觉,有时感觉口干口苦;身体困重,好像有什么东西把全身绑住一样,使不上劲。此外,湿邪困在身体不同部位,还会有一系列不同表现:
湿邪困脾。湿邪过重,脾是最先受到侵害的。脾主运化水湿,主要作用是升清,即将饮食水谷的精微物质上传到其他脏腑、四肢、皮毛等。脾喜燥而恶湿,当湿邪入侵后会导致原本主生发的脾气受损,不能上升,升清运动受损,主要表现是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
湿邪困于肠道。湿邪也影响消化系统,因“湿邪”导致脾胃虚弱后,脾的运化功能就会受到阻滞,胃部不能充分运化食物中的“水谷精微”,使食物滞留,胃部缺少足够的动力,导致蠕动下排功能减弱,易导致大便黏滞。
湿邪困于肺。肺主宣发与肃降,对体内的津液输布、运行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作用。通过肺的宣发,水液向上、向外输布,布散全身,外达皮毛,代谢后以汗的形式由汗孔排泄;通过肺的肃降,水液向下、向内输送,而成为尿液生成之源,经肾的气化,将代谢后的水液化为尿排出体外。肺为湿邪所阻,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失调,人常常出现胸闷、呼吸不畅、黏痰增多等症状。
湿邪在肌表。在夏季,湿邪喜欢潜藏在肌表,人会脸色晦暗、头脸油腻、皮肤粗糙瘙痒、毛孔粗大,其中长斑长痘最为常见。还会感觉周身困重、肌肉酸痛、四肢乏力。
湿邪在头部。因湿邪把气机阻塞了,阳气不能够顺畅运行到头部,就会导致头重如裹,感觉头部总像裹缠着一个很重的东西一样,导致昏昏欲睡、头晕。
湿邪在经络关节。中医中的痹症(关节所表现出来的不舒服症状)有一些是湿邪所致,以重着为主,典型表现是关节活动不利。
湿邪困在膀胱。这种情况,会导致小便赤涩、不畅等。
“千寒易祛,一湿难除。”金劲松认为,湿邪最重要的是预防,当湿邪已经导致疾病,一般的食疗、运动无法解决,需要及时就医。预防湿邪,重在保护脾胃。1.夏季少吃肥甘厚腻、生冷寒凉的食物。多食用有祛湿功效的食物,如茯苓、薏米、冬瓜、丝瓜、黄瓜。茯苓虽是药材,但可药食同源,茯苓粥健脾祛湿,还有一定的美容作用。老年人阳气偏虚,更需要注意健脾,可以在饮食里面适当增加点生姜。2.衣着要宽松透气,棉麻丝天然织物透气性较好,不易经常汗湿,可减少外湿入侵机会。3.适当运动,中医推荐八段锦、太极拳,有利人体气机通畅,进而帮助祛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