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发而皆中节误解 “中庸”一词,到底是不是折中的意思?

2020-10-16知识9

何谓“中庸”,你觉得中庸的意义是什么?

发而皆中节误解 “中庸”一词,到底是不是折中的意思?

什么是中庸?是和稀泥吗? 我个人认为,从方法论来看,中庸就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灵活性”不能损害“原则性”;而“和稀泥”是不管“原则性”,一味“灵活”。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一、中庸强调“原则性”,“和稀泥”没有原则中庸之道,本意是待人接物不过分也无不及,后引申的意思是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不偏不倚”代表的是公正、客观、原则,上至国家大事、中至各种政策、下至日常处事,都有“原则”,触及原则的必须坚守“原则”和“底线”。古人说:“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吕氏春秋·自知》)意思是说,若想知道平直与否,就必须借助水准墨线;若想知道方圆与否,就必须借助圆规矩尺。它表明立规矩存准绳的目的和重要性。比如儒学以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为基本特征,每个人怎么对待它,都有各自的原则,而不能“和稀泥”。中庸“忠”的原则是不能背叛的。“苏武牧羊”的典故,说的就是坚持原则。苏武在天汉元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苏武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下,不畏强权,宁愿受苦寒十九年,捍卫的是民族气节和汉朝的尊严,在忠于国家和民族上,一点也不能让步。中庸“诚”的原则是不能背叛的。。

发而皆中节误解 “中庸”一词,到底是不是折中的意思?

“中庸”一词,到底是不是折中的意思? 中庸者:“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折中者:\"乡愿,德之贼也\"(一)中庸的出处:战国子思所作《中庸》1:《中庸》是《礼记》的篇目之一,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宋代朱熹将其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中庸”主张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是儒家核心观念之一。2:中庸一词本意:“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中“中”的本意: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二章》中讲“中庸”的行为法则: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有书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书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通过《中庸》两章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庸之道”的本意: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庸者,君子而时中,中庸者,遵循天下之本的。

发而皆中节误解 “中庸”一词,到底是不是折中的意思?

“中庸”一词,到底是不是折中的意思?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作品。中庸精髓是“恰到好处的把握度”。有人理解的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中立都不能准确表达中庸的含义。中庸就是对于“度”的把握。可以左右一些,也可以偏倚一些,关键是何时偏左,何时偏右,就要看综合情况来决定,非常考量人的智慧。《中庸》名句“中也者,天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中庸的经典思想,体现万物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下按照既有规则生存的法则。一旦这个秩序被破坏了,社会就会动荡不安。这是非常高的标准。

“中庸”是什么意思? 程子在《中庸章句》开头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中庸是什么样的概念?具体怎么做才算是中庸? “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德行,千百年来不过廖廖数人可以接近或者达到。但国人平常语境中,似乎“中庸”又…

中庸到底是什么意思? 常听人说,做人要中庸。自己也查了一些资料,大致看了下中庸这本书。但是对中庸的具体概念依然云里雾里。

神即道,道即法,道法自然,如来. 是什么意思 ? 神就是道,道就是神,听任万物自然而然的发展,如来”就是佛,佛就是如来,就是日常生活中讲的“如来佛”。神即道”解释是神和道就是一回事,没有区别。神就是道,道就是神。此两者同出而异名。道即法“这里的道,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这个词的意思就是,道听任万物自然而然的发展。“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一句原话,原话应该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字,在这里,我们通俗的理解比较接近的是“产生于”。所以这句话我们应该如此来理解“人是产生于地,受大地的规律控制和影响,地是由于天上的变化运动产生的。“如来”就是佛,佛就是如来,我们日常生活中讲的“如来佛”,是受到《西游记》里的影响,使得人们误解为阿弥陀佛就是如来佛。所以严格从佛经里的概念的角度来说,其实释迦牟尼佛可以称作释迦牟尼如来,但并不能称呼为“如来佛”。扩展资料:世间本没有一神作为一个客观实体存在。神是指那些参透事物运行规律,利用规律做事情的人,这些人掌握的规律是自然运行的法则,这就是道法自然。而参透并应用利用规律必然可以看到一个行为背后导致的连锁反应,悲欢离合,嬉笑怒骂。你即便出发点是善意的也可能造成流血牺牲,。

中庸核心内容是什么? 做课题要用的,不是很急,谢谢大家了 一 《史记》中说,《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做。《中庸》原本(成书于汉儒的)《礼记》中的一篇,后来被宋儒独立成书,与《大学》。

你怎么理解中国文化当中的中庸? 何谓中庸?很多人认为是没有态度、圆滑懦弱、明哲保身的一种妥协平庸的处事方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中庸并非妥协平庸,而是“中和”。《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是指理性而不夹杂私人情绪地表达观点和态度,表达的时候又能恰到好处地有所节制,保持中正平和的状态。所以说,中庸并非是妥协平庸,而是以中正平和的方式表达自己观点和态度,和其他人交流。但是为什么要中和呢?因为这样有利于保持双方理性平和的状态,更加有利于交流和解决问题。中庸之道,核心在于“未发之中”,就是不偏不倚,自然之中。无论是个人工作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还是国家办理外交,中庸之道都非常具有实际价值。比如最近的中美贸易战。如果我们太软弱,美国人就会以为我们好欺负;如果我们太强硬,就会使中美矛盾进一步加深,不利于关系缓和,不利于今后的和谐发展。所以,要不弱不强、不软不硬,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以上,就是鄙人对于“中庸”的理解,供参考。

#读书#国学#如来佛#中庸#文化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