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机械化战争到信息化战争的转折点在于什么 机械化战争顶峰状态在什么时候

2020-10-16知识18

机械化战争诞生及发展 机械化战争是主张陆军实行机械化和依靠机械化军队取胜的军事理论。亦称坦克制胜论。早在1878 年7月,布拉肯布里(C.B.Brackenbury)上校在《十九世纪评论》杂志上发表《装甲。

机械化战争到信息化战争的转折点在于什么 机械化战争顶峰状态在什么时候

沙俄被日本打败,但到了苏俄就轻松虐日本,这是怎么回事? 两个原因,一是苏联的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第二是西伯利亚铁路的修通。先说第二个吧,沙俄土地太过广阔,西伯利亚和远东距离莫斯科万里之遥,沙俄对于这里的掌控其实很松散,西伯利亚就像沙俄柔软的腹部暴露在敌人的刀口之下,其实日俄战争时俄国败的也不甘心,签署停战协议的时候没让日本捞到什么好处,你日本不愿意我们就继续干。西伯利亚铁路的修通让西伯利亚和远东牢牢掌握在莫斯科手中,苏俄可以自如调动兵力和物资。再说工业化,沙俄时期仍然是个农奴制社会,工业化率极低,相比较日本体量虽小,但体制更健全,调动战争资源的能力和效率更高,更何况当时日本有英国撑腰。苏联时期前面三个五年计划让重工业尤其是军工业突飞猛进,苏联成为欧洲第一大工业国,战争拼的是国力,诺门坎战役,斯大林知道这仗必须赢,赢了的话日本就老实了,如果输了或者焦灼状态,苏联就会腹背受敌,所以诺门坎战役斯大林拼尽全力一定要干趴日本,最终朱可夫的机械化集团军把日军打的灰飞烟灭,正是这一仗,日本陆军认识到了自己与顶级工业强国的差距,从而对苏联心存畏惧,让日本陆军彻底放弃了北进的企图。

机械化战争到信息化战争的转折点在于什么 机械化战争顶峰状态在什么时候

蒙古大军为何能够席卷欧亚大陆? 第一,这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农业文明的国家基本是处于稳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没有或者很少有对外侵略、掠夺的欲望,故而他的军队基本以步兵为主,缺乏进攻性。但蒙古人属于游牧民族,是生活在马背上的国家,逐水草而居,天生具有“强盗”的属性,所以就极具进攻性,这就为蒙古铁骑横扫农业文明提供了先天条件。第二,蒙古铁骑纪律严明,训练有素。蒙古人是生活在马背上的名族,这就造就了蒙古人从小练就了一身精湛的马上功夫,当整个民族都具有这种卓越的技术时,一旦用于进攻,其危险性犹如利剑出鞘,所向披靡。而且蒙古人具有严明的纪律,他是由成吉思汗创建,制定有严格的制度,并由他的继承者很好的继承了下来。第三,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战略战术。成吉思汗自从统一蒙古各部落后,就网络了一批杰出的人才,不管什么民族,只有有真才实学就皆可为他所用。并且研究制定了详细的对外扩张计划,由近及远、由若及强的战略方向,从而一步步的进行对外扩张。而且在具体的战役打响前,首先会对敌方进行详尽情报刺探,这就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且会根据探得的情报,制定、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并付诸于行动。第四,善于学习。如学习先进的军事思想、军事武器。成吉思汗本身。

机械化战争到信息化战争的转折点在于什么 机械化战争顶峰状态在什么时候

二战时德军为什么不打瑞士? 德国不攻击瑞士在于两点,第一,瑞士虽然是中立国,但军队实力却不弱。而且当时瑞士政府已经有了充分地准备。第二就是战争期间,德国需要瑞士这个‘’白手套‘’来换取外汇,用以购买武器,金融投资。获得战争资源。二战中,丹麦和比利时也是中立国,但在第一波战役中两国就吃‘’盒饭‘’了,可见,中立国对于希特勒来说,没有任何作用。而且希特勒已经制定了名为“冷杉”行动的进攻计划,在瑞士边境集结过重兵意欲进攻。派遣大量特务进行军事刺探。但最后希特勒放弃了这一军事行动。瑞士领土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当时的人口五百多万。希特勒看中瑞士的就是阿尔卑斯山地区,这是德国通往意大利的最便捷的通道,在西北欧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瑞士方面为了避免德国的入侵,和德国秘密签订协议,即德国向瑞士供应一定的煤和铁。换取瑞士向供应德国在其作战中所需要的物资。瑞士政府给给德国贷款一亿五千万瑞士法郎及由德国控制它的出口物资。不需要德国的通行证出口。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瑞士亲德反英美,国内民众和政府普遍都是同情纳粹的人。瑞士向德国军事工厂提供所需要的电力,来确保德国的正常生产。德国把战争掠夺的物资向瑞士银行兑换成黄金,或者换取其他物资。。

#二战德军#战争#西伯利亚#军事历史#游牧民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