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面提到的柴胡是北柴胡还是南柴胡?依据是什么? 伤寒和解少阳法

2020-10-16知识12

如何理解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小柴胡汤既是治疗伤寒少阳病证的基础方,又是和解少阳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来治疗伤寒少阳证。《伤寒论》中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根据《伤寒论》中整句话的意思,我认为“但见一证便是”是在病人患的是伤寒中风之证的前提下才能成立的。也就是说,在治疗伤寒中风之证时,病人只要出现“柴胡证”,即以上辨证要点的前四个主证中的一两个,就可以用小柴胡汤来治疗,而不必待其所有证候都弄清楚才去治疗。如果不在“伤寒中风”这个前提下,仅仅靠四个主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来辨证,然后就用小柴胡汤,有点过于草率。因为这四个主证不是伤寒少阳证所特有的,如“寒热往来”不仅可见于伤寒中风之证,亦可见于热入营血证、状如温疟的黄龙汤证和虚劳等。所以“但见一证便是”一定要有“伤寒中风”这个前提。

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面提到的柴胡是北柴胡还是南柴胡?依据是什么? 伤寒和解少阳法

《伤寒论》少阳病如何简释? ①一阳,少火生气。②少阳为枢。③与厥阴肝,互为表里。④病机:a、自发:少火被郁(口苦咽干目眩)。b、转属:枢机不利(寒热,满闷,不欲食喜呕)⑤分类:自发:分少阳伤寒(脉弦,头痛,发热)、少阳中风(目赤,胸满烦)。转属:偏表,小柴胡,偏里,大柴胡。⑥和法:⑦兼变类证:略。

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面提到的柴胡是北柴胡还是南柴胡?依据是什么? 伤寒和解少阳法

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面提到的柴胡是北柴胡还是南柴胡?依据是什么? 我个人的意见应该是北柴胡,南柴胡都有,也就是说这两种柴胡都行。但是在当时,主要用的是北柴胡。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从药性方面看。柴胡按性状不同,分别称北柴胡及南柴胡。其实两者差别不大,主要就是产地不同,北柴胡产与山东、东北等地,南柴胡产于江苏四川等地,药性并没有很大差别。北柴胡又名硬柴胡、津柴胡,也叫竹叶柴胡、柴胡。北柴胡具有清热解表、和解少阳,疏肝解郁,升阳举陷的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和解少阳,舒肝和胃,升阳举陷。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热入血室等。南柴胡,也叫狭叶柴胡、红柴胡。有解表和里、升阳、疏肝解瘀之功效。两者均为伞形科植物,以根入药,市面上常用的多为北柴胡,其功用主要是退热、疏肝解郁、升阳气等。小柴胡汤,为和解剂,它里面的成分为,柴胡(大量),半夏,人参,甘草,黄芩,姜枣为引。具有和解少阳之功效。主治伤寒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疟疾,黄疸。

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面提到的柴胡是北柴胡还是南柴胡?依据是什么? 伤寒和解少阳法

中医所说的“少阳病″。少阳指的是什么? 中医所说的“少阳病”,是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方法。把外感热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病证,说明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病势趋向和六类病证间的传变关系。以指导临床的立法和处方。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病变为基础。故也是脏腑十二经的病变。故此,六经辨证对其他病证也有一定指导意义。少阳即是三阳中,阳气少的部分,在胆和三焦,由于少阳居太阳和阳明之间,病邪旣不在太阳之表,也未达阳明之里,故称半表半里证。少阳病一般指少阳胆经而言,可自太阳病传入,或由病邪内侵结于胆腑所致。证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治法:和解少阳。方例: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名方,除和解少阳外,还可加减以调和肝脾,如逍遥散(丸)。前人喻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在临床上广泛加减应用。在屠呦呦团队发明青蒿素治疗疟疾之前,还用小柴胡汤加酒炒常山,草果以治疟疾。以上回答,供参考之。

如何理解《伤寒论》少阳病篇? 谢邀!《伤寒论》对少阳病的定义是:“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足少阳,胆经也。受热则胆汁上溢而口苦,咽为肝胆经循行之途,故因热而干,目锐眦是胆经瞳子髎穴所在,故热而目眩。少阳是指人之膜原,不里不外,在半表半里之间。邪在中间,不能发汗,发汗则邪与外阳合而发热;不能攻里,攻里则邪与里阴合而寒。故仲景用和法,即与邪和解之法。方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主药为柴胡、黄芩,一升一降。一木一金,形成一个循环,让邪气在循环之中,阳从外出,阴从里逃,从而达到与邪和解而驱邪之目的。又怕如此而损正气或正气不足以驱邪,而先补中气,用人参、生姜、甘草、大枣、半夏,提振脾阳补足正气,以利驱邪。这是少阳证之正法,至于其他变证,医圣仲景区别不同证状,又有许多方子。在此不多复述。

《伤寒论》104条释文何解? 原文: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104)释文:少阳阳明并病。柴胡加芒硝与大柴胡比较。a、前少阳经邪兼阳明实证,后少阳胆腑郁热。b、前+芒硝润下燥实。后去参草,加三味泻实。(硝解热好)

如何理解《伤寒论》之少阳病条文?

和解少阳的简介 和法之一,为疏通表里,治疗少阳病的治法。少阳病为伤寒六经病之一,由于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邪正分争,治疗既要透解半表之邪,又要清泄半里之邪,还要防邪深入,因此不可用汗、吐、下法,只有用和解少阳法才能取效。和解少阳法适用于少阳病,证见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胸胁胀痛,食欲不振,心烦,呕吐恶心,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等。疟疾、黄疸及妇女产后、经期感冒而见上述证候时,也可用本法。常用柴胡、黄芩、青蒿、半夏等药。代表方剂有小柴胡汤。少阳病热重兼痰湿证,证见寒热往来,热重寒轻,胸胁胀痛,吐酸苦水或呕吐黄涎,舌红苔白腻,脉滑数,用蒿芩清胆汤和解少阳,祛湿化痰。和解少阳法常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如少阳病兼见表证,证见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者,与解表法合用,方如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兼以解表;兼见实热证,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呕吐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满而硬,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者,与泻下法合用,方如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通下里实;兼邪气内陷,证见胸满烦惊、谵语者,与重镇安神法合用,方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泻热,重镇安神。

什么时候需要和解少阳? 和解少阳是汉代张仲景治疗伤寒病见少阳证的一种方法,以小柴胡汤为代表方。和法之一,为疏通表里,治疗少阳病的治法。少阳病为伤寒六经病之一,由于少阳病邪 在半表半里。

少阳症是怎么引起的 少阳症一般是太阳病,因为用下法或者寒凉之法所引起的表邪内陷,在没有入到最里面的时候会出现郁热,就会发生半表半里的状态,并在半表半里不能入、不能出,也就形成了少阳。

#柴胡#中医#少阳病#伤寒#少阳证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