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养生要摒弃“三疾”,心静才能寿命长

2020-10-16新闻6

原标题:养生要摒弃“三疾”,心静才能寿命长

人类总是太过依赖自己的主观感受,所谓“眼见为实”,以为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是事实或真理,对于虚幻的思想和情绪如何能导致感冒,甚至是皮肤病、心脏病或癌症等疾病,全然不能理解。

我们宁愿相信感冒是在显微镜下能够看见的病毒,而非虚无缥缈的思想造成的。包括许多医生和科学家在内,绝大多数人本能地容易相信简单的致病因素,而不容易接受精神或情感能影响健康的观点。

殊不知,我们十分有限的器官感知能力,阻碍了对事物真实面貌的了解。人类患病真的像阿猫阿狗那样简单明了?显然不是, 几乎所有的慢性病都笼罩着疑神疑鬼、担忧恐惧、心胸促狭和胡思乱想的氛围。

一项在美国加州的华人中做的研究发现:中秋节这个节日对死亡危险的影响在年老的华人妇女中表现明显,因为她们在这一节日中处于中心地位,一些死亡可能会推迟,直到节日结束之后才出现。而对于犹太人或加州人等而言,死亡率并没有相应的变化,因为中秋节这个日子对于他们而言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其中,最大的差异出现在循环系统疾病引发的死亡中,特别是中风和心脏病发作,表明这些疾病最易受到心理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养生要摒弃“三疾”,心静才能寿命长

另有研究发现, 接受心理治疗的癌症患者与未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相比,其免疫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体内循环的淋巴细胞数量大大增加,特别是能够杀死癌细胞的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数量增加,活力也更强。

我们通常容易理解一个人的身体被外力伤害后所承受的压力,因为当你看见溃烂的伤口或血迹斑斑、被破坏的皮肤组织,会直观地感受到身体的痛苦及其对人的影响,但我们却容易忽视恶劣的情绪和糟糕的心理状态对人产生的不良影响,在人的“心”上划开的伤口。

我们能看见身体的伤口,却看不见心灵的伤口。

养生要摒弃“三疾”,心静才能寿命长

其实,无论是显而易见的外部创伤,还是悄然潜入的精神刺激,它们同属“应激”。愤怒、恐惧、忧虑等情绪方面的应激源通过大脑边缘系统的杏仁核做出反应,而身体创伤、剧烈湿度变化等应激源则可通过外周感受器传入冲动,引起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动系统的兴奋。 两种应激最终都会引起下丘脑的兴奋,促进身体里分泌同样的化学物质——俗称“压力素”的皮质醇。

这使我们的思维扩展开来,了解压力会以各种形状、各种面孔、各种大小进入我们的身体,而且许多是我们看不见的模样,或者说大部分的压力是看不见的压力, 因为现代社会的身体伤害等刺激是十分有限的,而情绪压力却比比皆是。

既然我们把皮质醇称为压力素,是不是它就是个不良分子呢?其实不然,皮质醇的主要目的是在紧急情况下,帮助把体内贮存的能量转化为适合立刻使用的形式,压力状态下身体需要皮质醇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如果没有皮质醇,身体将无法对压力做出有效反应。

若没有皮质醇,当狮子从灌木丛中向我们袭来时,我们就只能吓得目瞪口呆、动弹不得。在这样的情境下, 我们必须“紧张”起来,借由积极的皮质醇代谢,身体能够启动逃走或者搏斗行为,因为皮质醇分泌能释放氨基酸、葡萄糖及脂肪酸,这些都被输送到血液里充当能量使用。皮质醇帮助我们把体内积蓄的潜在力量调动起来保护自己,让我们的肌肉变得有力量,注意力更为集中,来应对险境, 从这个角度而言,这完全是有利人类生存的重要人体功能。

但是如果我们经常在生活中面临类似“猛虎冲向我”、“疯狗在后面追我”的紧张感时,身体将毫不留情地往外透支着能量,也就意味着时不时地调动宝贵的潜能,那体内储存多少元气能供我们这样无度消耗呢?

情绪的过度刺激导致皮质醇分泌,不仅消耗元气,而且能抑制多方面的免疫功能。

此外,精神疾病也与神经内分泌相关联。皮质醇可降低5-羟色胺(5-HT),导致色氨酸不足和5-羟色胺合成减少。5-羟色胺是一种传递快乐的神经递质,可理解为一种“快乐素”, 当它减少时,易促发抑郁及其相关症状,如强迫、慢性疼痛、睡眠障碍等。

养生要摒弃“三疾”,心静才能寿命长

我国中医对于心情低落、精神的消耗也有一番见解。

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一直以来是养生学中精神养生的总原则和目标,即是说, 人的精神如果能守持于内而不耗伤,那么疾病又从何而来呢?

人的精神情志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体现,同时又与人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相互影响,所以不良的情志会引起气血运行紊乱,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形成中医所谓“内伤病”,破坏人体健康。同时,不良情志扰乱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还会使人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受外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正常,正气就能保持正常,自然也就能少受甚至不受内外邪气的侵扰,长久维持健康状态,寿命才能得以维护。

科学研究也证明,良好的精神状态,能促进人体内分泌产生更多有益的激素、酶类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人体免疫能力,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人体祛病延年。

正如清代文学家、养生家石成金指出“治身病不若治心病”。因而,调摄精神情志,保持精神内守,是养生的首要任务。

从古今养生家的经验来看,“精神内守”的关键在于“清静”,也就是保持思想的平和纯净。唐代“诗王”白居易就曾写到:“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具体来说,一是要志闲,即减少不良情绪对人精神情志的扰动。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就认为,对于想学习修炼养生术的人来说, 一定要摈弃“三疾”,即“一忿躁,二阴险,三贪欲”。 因为一个人如果被“三疾”缠身,就会心理失衡,进而招致疾病。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马烈光养生新悟》 马烈光

《寻觅心灵快乐——解读中国人的情绪》陶然、银娟、刘庆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常见病症的家庭诊治》

作者:陶 明 李国栋

#心理健康#三疾#心静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