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班固想让董仲舒青史留名,却不小心好心办坏事,让董仲舒蒙冤

2020-07-21新闻5

智能手机现在是越发的深入人心,也逐渐让老一辈的人从不接受转变成了非常乐意接受的产物,但是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多的老一辈人就经常的被一些流传在互联网上的谣言所害。

其实在历史上也同样是如此,有些谣言都以讹传讹了好些年,甚至近千年,但是却依旧很少有人去质疑,去判断这个到底是不是真的是谣言,久而久之,也就人云亦云的接受了这个谣言, 把谣言当成了事实。

给大家说个例子,就好比我们现在人基本上都耳熟能详的“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如果今天小编不提的话,相信大家应该会认为这个故事是真的存在的吧?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插画

案例一:

这个故事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周朝有个“周幽王”,他有一个叫褒姒的妃子十分的漂亮,也深受他的宠爱,但是呢,这个叫褒姒的小姐姐却十分的特别,平日不苟言笑十分高冷,当真是从来不笑,典型的一个“冰山美人”,不论是周幽王想尽各种办法,也从来没有让这个叫“褒姒”的小姐姐笑过。

然后这周幽王就坐不住了呀,一个好端端的大美女,却从来不笑,这当然是不行的呀,但是周幽王实在是没有办法了,终日愁眉不展,就在这个时候呢,就有一个叫“虢石父”的人就给周幽王出了一个主意,周幽王一听,顿时眉开眼笑,直说这个办法好,然后就按照虢石父的主意把褒姒给带到了烽火台上去了,并顺手就把烽火给点着了。

这烽火是干嘛用的,相信大家也都清楚,在古代由于信息传递技术的限制,如果出了特别紧急的事情的话,单凭人力或者马力那么来传递肯定是来不及的,但是烽火不一样啊,隔着好几十里地都能看到那滚滚的狼烟,所以在古代战事吃紧或者敌军来犯的话,都会点燃烽火从而达到预警的目的。

果不其然,各路诸侯王一看烽火被点了,那还了得,这可是十万火急的大事,于是就各自率领着手下的兵马就直奔周幽王前去助阵了。

但是等各路大军集齐之后,却发现哪里有来犯的敌军,只不过是周幽王用来逗妃子一笑,当即大气,各个愤怒不已,但是褒姒却当真是笑了,妃子一笑,周幽王哪里还会管其他人,只要自己的女朋友开心就好了!

但是好景不长,有一天敌军真的来犯了,周幽王一听大急,连忙让人去点燃烽火召集人马,但是各路诸侯却都以为又是周幽王在逗他的妃子乐呵呢,所以就理都不理,任由烽火狼烟滚滚,我自巍然不动。

就这样,周朝就在周幽王的手上被敌军给灭掉了,我们儿时的课本上所学的“狼来了”的故事也正是基于这个故事的改编而来。

而且这件事还是在《史记》中都有所记载的!很多的少儿读物也都曾引用过这个典故来教育小孩子养成不撒谎的良好道德习惯,但是在事实上,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其实就真的是个谣言,只是司马迁瞎编的,相信小编解读完后,大家就会觉得不难理解了。

司马迁画像作品

很多人可能就说了,小编这才是瞎编吧?司马迁那么优秀的一个古代大儒,怎么会写出这种有悖于原则的文字呢?

一、时间

咱们这么说哈,从时间上来说,古代各路诸侯王都是实行的封建时期的分封制,就是说各自都有着自己的封地,平时如果没有什么大事的话,也都是各自在自家的封地内称王的,这是古代帝王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

但是话说回来,各个封地之间总不会像是我们现在的邻居一样两步路就到了吧?如果是的话那还要烽火台干嘛呀?就是因为距离太远,所以才有了烽火台存在的必要性,古时候又没有小汽车啥的,长距离行军也必须遵守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样一个准则,这都是需要时间去集结的。

所以说如果爆发战争,光准备工作少说都得十几天,这么长的时间,大家还认为褒姒会有心情在烽火台上消耗十几天的时间去欣赏这样一个玩笑吗?

二、江山

就算褒姒有心情,周幽王作为一国君主,难道真的就那么草包?当真会为了一个女人而置自己的江山社稷于不顾?昏君昏庸无道不用说了,但是小编有理由相信,褒姒就算再美,也不会让周幽王拿自己的江山去开玩笑的。

而其真正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周幽王他“废长立幼”,破坏了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当时他宠幸褒姒,就把原来的皇后和太子宜臼都废了啊,并且改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结果原来的太子宜臼就气不过嘛,于是就联合了各路诸侯和犬戎,一起里应外合灭了西周,自封周平王,也就是东周的第一任君主。我们中学都学过啊,周朝最主要的就是宗法制和分封制,而且它又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上,否则就成了礼崩乐坏了不是吗?

更何况废长立幼这是宗法制的大忌,你把立国之本都毁了,那谁还能支持你啊,而这也就是西周灭亡的真正原因。

我们再回到实际上来,司马迁这么厉害的人物,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事,他之所以乱写,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不敢写,不敢这样明目张胆的写,但是不写又不行,他是史官,得其位不谋其政,这也同样是不行的。

汉武帝刘彻剧照

为什么不敢写呢?很简单,因为司马迁当时的皇帝是汉武帝刘彻,而这个刘彻也是因为废长立幼才当上的皇帝,如果司马迁写明了真相,那就等于指着鼻子骂皇帝是野种了不是,

你一个写史书的,就算再厉害也不可能和有着“天子”之称的皇帝作对吧,于是他又只能编了一个段子,并且把这个西周灭亡的屎盆子,扣在了褒姒的头上,所以《史记》里的这个谬误啊,实在是司马迁不得已而为之啊!

案例二:

再说一个案例,也是和汉武帝有关的。那咱们在课本里学习到古代思想的时候,会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那就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么一个思想方针,那考试呢也是经常考啊,但这个历史上啊,其实根本就没这回事,纯属胡说八道。

听小编慢慢道来,首先先声明啊,任何的古籍和史书中他都没有这句话的原文记载,那这句话的观点呢?是源于董仲舒提出的“天人三策”,其中有一句话就是说啊,“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乍看之下,确实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天人三策》,是班固在《汉书》里面记载的,但奇怪的是除了《汉书》以外,其他的任何同期作品中都找不到关于天人三策的记载。就连司马迁的史记也没提这件事,跟前面说的那件事情况是一样,难道说《天人三策》是班固杜撰的?别着急,让我们来换个解读。

窦太后剧照

当时汉武帝上台的时候呢,有个窦太后,那这个人信奉的是“黄老之术”,就是以道家和法家为主的一种思想,强调的就是一种无为而治,但是汉武帝这个人就为人自傲,又有点好大喜功啊,总想要挣他一个亿,干出一番事业,他觉得这种思想很不符合自己的气质啊!而且汉汉武帝早就看这个老太后不顺眼,想要找个方法把这一派的旧势力给打掉,于是就重用了田蚡、王臧这些个儒家的脑残粉。

不过也没掀起什么大浪,反而遭到了这个老太后的强烈镇压,但是好景不长,这老太后坚持了没几年就死了,于是这些被打压的人就全部都原地复活了。该复职的复职,该改革的改革,他们提出了一个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请儒家学者几百人这么一个方针。

看似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没什么区别,其实区别可大了。首先他并没有严厉严厉禁止他的思想啊!和清朝时期的文字狱完全不能比,其次就是这个汉武帝觉得儒家的东西确实好用,于是就支持“兴太学举孝廉”这些政策,就好比国家没有规定你必须使用“网银”,你还可以使用银行柜台什么的,但是因为网银特别好用方便而且是大家都爱用。

久而久之,网银的市场就有了,如果说儒家是汉武帝的“正室”,那其它学说就是他的“小妾”,并不是“一夫一妻”。他对儒家学说也只是提倡和表彰,但绝对不是独尊。而且这里面就压根儿没“董仲舒”什么事儿,所有实行的政策,完全都是别人给出的主意,他后来提出的关键不过就是把别人干的事情重新给强调了一遍,那汉武帝听了之后就觉得很好,很棒,很不错,然后就走了,也没理他。

班固剧照

而班固却在《汉书》中说儒家的这些政策“皆自仲舒发之”,说他是“儒者宗”,这个就太扯淡了,班固这个人呢?她是个追星族,还是个追星狂热分子。他特别仰慕董仲舒,咱们现在最多也就转转微博点个关注什么的,但是班固就厉害多了,我必须让我们家爱豆董仲舒青史留名,于是就有了这么一出闹剧。

这也就是《史记》和其他作品里都没有记载这件事的原因,董仲舒他根本就不是第一个提出的,只不过是转发评论了别人的微博罢了,那怎么可能让你上报纸呢?

有趣的是,千年后的司马光,又在这件事上加了一笔,他知道班固是“董吹”,也知道董仲舒并不是提倡“儒学”的第一人,但是他为了完成班固的“完美犯罪”,于是他就把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的时间内往前提了几年,这样一来,董仲舒也就自然成为了提倡儒学第一人,当然了,司马光干这事儿呢,也是有原因的,主要是为了反对当时的“王安石变法”。

他认为“要尊孔,要正统”,于是就把这些所谓“正统”的东西,重新再刻意强调了一遍,这就让班固早《汉书》中的错误变得更加深入人心。

董仲舒雕像作品

所以说,班固是万万没想到啊,他本来是想让他的爱豆董仲舒流芳百世的,结果呢,却莫名其妙的好心办坏事,让董仲舒蒙冤,古代有很多“批孔”的人,他们都会把这个“思想专政”的锅扣在董仲舒的头上,这个董仲舒也是倒了八辈子霉啊!明明自己没干啥事,却在不知不觉中就把自己的名声给毁了,而罪魁祸首就是那个疯狂的粉丝班固。

那有人说了,既然教材里都是错的,那为什么教材里却不改过来呢?这不是误人子弟吗,那其实也不能怪那些编教材的啊,因为这个历史上有很多事情,都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基本上都是用一些简单的词语去概括,做一个类似总结的文案,那这样也就导致了很多历史问题,要么就是以偏概全,要么就是有所疏漏。

就比如汉武帝提倡儒学的事儿啊你真要把它说清楚至少得好几页,而且学生也没那么大耐心,那我前面说了一大堆,你肯定啥也没记住,但如果把一整个历史事件,归纳成一个短语,那就好记得多了,古代那些记载史书的史官也更加的轻松,毕竟史书并不仅仅只是记载皇帝一个人,那些史官一天也都是很忙的是不是?

所以说这个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啊,无论是因为要回避某个问题或者是要吹捧某人,或者是要抨击某个学派甚至仅仅是为了方便记忆,他都会导致信息的改变或者是损失,因为以前信息的传播,他都是靠人,那是个人都得有七情六欲吧,他总会有意无意的去改变内容,而我们面对这些历史疑点,经常会偏信其中某个人的说法。

就像在前面的两个例子,由于这个《史记》和《汉书》实在是太出名了,所以后人不得不去相信他,其实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它只是一种职业,就跟我们现在有些媒体平台一样,为了博眼球吸引流量,经常也会有一些谣言什么的传出来,是做不得数的,而我们再想要去从其他角度来印证,那真是难上加难。

不过这也就是古代了,现在不但有了互联网,还有了数据库。那我们就可以通过各种隐形的渠道来看清事实,任何单方面对信息的改变,或者是扭曲它都不会影响最终的结果,基本用不了多久就能破除谣言。

那比如某人想塑造一个良好形象,你可以花钱打点街坊邻居,也可以贿赂上层,但是你大笔的银行交易记录啊,以及这个大量的开房记录他都能暴露你的本性,在这种大数据的环境下,任何的一家之言,他都不足以改变真相。

人类的进步,有很大的一部分就体现在对于信息的传递和保存上,信息的传递现在多方便不用小编细说了吧?相信在未来,人类对于信息传递和保存上面,还会更加的精准和先进,会面临着一个质的提升和飞跃。

参考资料:《汉书》、《史记》

#名著典籍#楚汉#君王皇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