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太阳蓄水证消渴的病机 《伤寒论》第73条何解?

2020-10-17知识5

《伤寒论》之口渴如何分析? 1太阳病的口渴太阳病为外感热病之初级阶段,外邪袭人,太阳首当其冲,故外感病多起于太阳。由于太阳感邪轻浅,若及时正确治疗会很快痊愈;若失治误治则会出现各种变证,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有口渴这一症状。1.1温邪伤津之口渴太阳病,若感受寒邪,其人又是虚寒体质,一般不会出现口渴,若感受温邪,则易出现口渴,因温为阳热之邪,最易伤人阴液而口渴,如《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条之渴就是由于感受温热之邪,邪正相争,热邪损伤津液,津液不足,欲饮水自救而出现口渴,其治法当参照后世温病学的治法以辛凉解表益阴为主。1.2外寒内饮之口渴患者素有里饮之患,再感受外邪也会出现口渴。如《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或渴…”,此条之渴是或然证,是外寒内饮格局形成后,对津液输布影响明显时会出现。此时的口渴并不是津液损伤,而是水饮内停、气化不行、津液不生所致。治当温里化饮,辛温解表,温里解表并用,方用小青龙汤。外邪解,内饮去,气化正常,津液上承则渴自愈。1.3津敷不周之口渴在《伤寒论》中也有原先不渴,服汤药治疗后出现口渴情况,如《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渴而微喘,发热不渴,服。

太阳蓄水证消渴的病机 《伤寒论》第73条何解?

太阳蓄水证的临床表现是A.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B.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 正确答案:E

太阳蓄水证消渴的病机 《伤寒论》第73条何解?

六经辨证和经络辩证的异同 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它。

太阳蓄水证消渴的病机 《伤寒论》第73条何解?

可见消渴的证候是() A.太阳蓄水证 B.阳明胃热弥漫证 C.太阳表证 D.太阳蓄血 参考答案:A,B,E

《伤寒论》第73条何解?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1);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2)。[73]〔讲解〕本条论述膀胱蓄水与中焦蓄水的鉴别要点之一。(1)伤寒,…散主之:伤寒汗出后而见渴,以方测证,当是表邪循经入腑,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津不上承所致,故用五苓散外疏内利。(2)不渴者,…主之:以方测证,当是伤寒汗后胃阳被伤,转输无力,水停中焦之证。因无关膀胱气化机能,津液犹可输布上承,故口”不渴”,且因水蓄胃脘,病人多有恶水的表现,治当温中化饮,通阳利水,用茯苓甘草汤。本方由茯苓、桂枝、生姜、炙甘草四药组成,方中茯苓甘平,健脾利水;桂枝辛温,通阳化气;生姜辛温,温胃散饮;炙甘草甘温,补虚和中,共成温中化饮,通阳利水之剂。本方后世亦名苓桂姜甘汤,属苓桂剂类方之一,实是苓桂术甘汤去白术,易生姜而成。重用生姜,旨在温胃散饮,临证凡胃虚水蓄中焦者,皆可使用。本论〔127〕条、〔356〕条还将涉及本方证,当互相参证。

伤寒论蓄水证 定义:风寒表邪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以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渴欲饮水,水入即吐为常见症的证候。太阳腑证之一。详伤寒蓄水证条。病名。太阳邪热随经入府,膀胱气化不行,水热互结所致小便不利之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类方》:“小便不利而欲饮,此蓄水也,利水则愈。主要证候有小便不利,少腹满微热,消渴,或水入则吐等。治宜通阳化气,利水解表,用五苓散。参见太阳病,太阳腑病条。

为您解答五苓散与猪苓汤的中医异同有哪些?相关问题,及让您更好的了解五苓散与猪苓汤的中医异同有哪些?相关知识。

《伤寒论》中小青龙汤证的或见症的口渴的机理跟太阳蓄水五苓散证的口渴饮水即吐的机理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同是水停,小青龙汤不存在水入即吐?同样是心下有水气,为何小青龙汤证可见口渴而茯苓甘草汤证无口…

六经传变的过程是怎样的,求大神解答,已经完全搞不懂了? 最近我家的大宝迷上了一款很特别的游戏,于是乎经常和我抢手机,偶然看到《伤寒论》传变这个不错的问题,…

伤寒论考点重点疏理:[15]太阳蓄水证,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伤寒论#健康#猪苓汤#五苓散#中医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