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用拉伸法测量杨氏模量 拉伸法测杨氏弹性模量误差分析

2020-10-17知识9

杨氏弹性模量实验的数据误差分析怎么算?

用拉伸法测量杨氏模量 拉伸法测杨氏弹性模量误差分析

杨氏弹性模量实验的数据误差分析怎么算? 以下表数据为例:以下为误差计算:扩展资料:实验步骤:1、调节底脚螺丝,使杨氏模量测定仪水平,并在砝码托盘上放1个砝码。2、放好光杠杆,使镜面和金属丝平行,将直尺望远。

用拉伸法测量杨氏模量 拉伸法测杨氏弹性模量误差分析

拉伸法杨氏模量的测量实验的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系统误差:实验过程中,杨氏模量测量仪,一般没有调节成标准状态的功能,因此,测量时基本是在非标准状态下进行,存在着系统误差。其实,由于标尺基本是平行固定在立柱。

用拉伸法测量杨氏模量 拉伸法测杨氏弹性模量误差分析

拉伸法测金属丝杨氏模量实验中哪一个量的测量误差对结果影响最大?如何改进 个人认为是金属丝直径.选不同位置,不同角度多测几次,金属丝因使用的问题截面可能变成圆扁形的而不是圆形,影响较大.

弯曲法测量杨氏模量实验,主要测量误差有哪些? 主要就是读数误差。1、杨氏模量是描述固体材料抵抗形变能力的物理量。当一条长度为L、截面积为S的金属丝在力F作用下伸长ΔL时,F/S叫应力,其物理意义是金属丝单位截面积所受到的力;ΔL/L叫应变,其物理意义是金属丝单位长度所对应的伸长量。应力与应变的比叫弹性模量。ΔL是微小变化量。2、杨氏模量(Young's modulus),又称拉伸模量(tensile modulus)是弹性模量(elastic modulus or modulus of elasticity)中最常见的一种。杨氏模量衡量的是一个各向同性弹性体的刚度(stiffness),定义为在胡克定律适用的范围内,单轴应力和单轴形变之间的比。与弹性模量是包含关系,除了杨氏模量以外,弹性模量还包括体积模量(bulkmodulus)和剪切模量(shear modulus)等。Young's modulus E,shear modulus G,bulk modulus K,和 Poisson's ratio ν 之间可以进行换算,公式为:E=2G(1+v)=3K(1-2v)。

用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弹性模量,为什么要取增减砝码的平均值 用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弹2113性模量,要取增减砝码5261的平均值4102以减小误差,主要来源于两个原因1653。首先,钢丝一般都会有点弯曲,所以开始放砝码时,会慢慢将弯曲拉直。所以增减砝码的读数会有不同。其次,增减砝码时候,钢丝夹具和平台的摩擦力方向不同,也需要两个结果求平均以减少误差。

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模量的误差分析及消除办法 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2113模量的误差分析及消5261除办法:根据杨氏弹性模量4102的误差传递公式可知,1、误差主要取决1653于金属丝的微小变化量和金属丝的直径,由于平台上的圆柱形卡头上下伸缩存在系统误差,用望远镜读取微小变化量时存在随机误差。2、测量金属丝直径时,由于存在椭圆形,故测出的直径存在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3、实验测数据时,由于金属丝没有绝对静止,读数时存在随机误差。4、米尺使用时常常没有拉直,存在一定的误差。

用拉伸法测量杨氏模量 1,是.因为在增砝码过程和减砝码过程中,相同质量砝码的情况,前后两次测得金属丝的长度没有很大差别,说明金属丝进行的是弹性形变,既实验处于弹性范围内进行.2,分别使用不同量具是因为,对于不同的数据,要求的量具量程不同,且要求的精确度不同,所以使用不同的量具进行测量.

拉伸法杨氏模量的测量实验的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其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根据杨氏弹性模量的误差传递公式可知,1、误差主要取决于金属丝的微小变化量和金属丝的直径,由于平台上的圆柱形卡头上下伸缩存在系统误差,用望远镜读取微小变化量时存在随机误差.2、测量金属丝.

用拉伸法测定杨氏模量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 一、原因:1、误差主要取决于金属丝的微小变化量和金属丝的直径,由于平台上的圆柱形卡头上下伸缩存在系统误差,用望远镜读取微小变化量时存在随机误差.2、测量金属丝直径时,。

#误差分析#杨氏弹性模量#砝码#弹性模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