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他的篆书自成一派,在清朝被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

2020-07-21新闻7

邓石如篆书《庐山草堂记》为其篆书作品珍品,通篇气息醇和,笔画圆润,线条张弛有度,结体匀称而不失灵动,通篇布局合理,浑然天成,古朴典雅,是习篆书之名帖。南抵石涧夹涧

字字须有紧密处,亦须有疏放处。紧则不致松懈,疏则绰有余地。这就加强了“分明”的效果,使得全篇章法光芒灿烂。我们从疏处不觉其空虚,而是有物有景,通过“疏与密”的配置,其篆书凝练团结,坚实浑厚,但至空白处则垂脚曳尾,极尽遒劲婀娜,诙谐流畅之致,从而形成疏宕与坚实,空灵而又不失丰厚的对立的多样美感。

笔法多变是邓石如篆书的一大特点。条屏中运用较多的是方笔和圆笔。方为刚,圆显柔,刚柔相济,才能相得益彰。邓石如善用他那柔韧而易于起倒的长锋羊毫和娴熟的技巧,方圆并用,大大的丰富了篆书的用笔。仅十人围高不

他的篆书一扫清前期瘦骨柴立的造型,表现出“茂密浑劲,苍古奇伟,雅健妙丽”的特色。邓石如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不谨守一家门庭,而是遍取古今之长。他“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久之,变化纵横,自能成效。”知几百尺修柯

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戛云低枝拂潭

隶书则从汉碑的实践中获益甚多,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其风格自然独树一帜。楷书并没有从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笔,笔画使转蕴涵隶意,结体不以横轻竖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浑朴,与时俗馆阁体格格不入,表现出勇于探索的精神。如幢树如盖张

无论运笔结字,已到人书俱老。其用笔,入笔简而凝重,行笔朴实无华,自然迟滞,收笔不作雕饰,时而有飞白之笔,益显老辣精浑。其结字,外型疏散,体内却茂密集中。比秦篆稍收其长,比汉篆稍展其方。密集处稍偏靠上,下部固然易放长脚,但也并非尽然。以前的习气逐渐减少,足见其字已愈来愈成熟了。

邓石如篆书的横和竖并不全是一条笔直的线,除位于中心的竖用直线外,其横往往呈微微的弧形。很有动感。

据介绍,邓石如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是清代公认的大书法家。他曾经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邓石如的篆书以《石鼓文》、《泰山刻石》、《峄山碑》、《开母石阙》为法,并融合汉碑额婉转飘动的意趣,字形方圆互用,姿态新颖,笔力深雄,婀娜多姿,体势大度,用笔灵活而富于变化,骨力坚韧,一扫当时呆板纤弱、单调雷同的积习。又篆从隶入,隶从篆出,自成一家风范。清代以后篆书家无不受到他的影响,可以说,二百多年篆书艺术风格的丰富多彩,大家辈出,这辉煌的景象实由邓石如为其开端。

清代中叶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剧变时期,碑学的兴起冲击和改变了清初帖学一统天下的颓弱之势,书坛呈现出奇姿异态的繁荣景象。此时崇尚碑学的书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成为碑学实践范例的是邓石如。他的出现,标志着碑学派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魏晋南北朝碑以至汉碑等的成熟,碑学通过广泛地吸收传统营养,融会贯通,已经创造出自己的碑派面目。

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

邓石如的篆书实乃清人篆书的典型,他对篆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由于篆书是早期的文字,其基本笔画和用笔方法,还没有达到以后出现的隶书、楷书那么丰富复杂。就大篆小篆而言,只有点、直、弧三种笔法。

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不入仕途,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

清代是碑学盛行时代,作为以“守一艺”的姿 态,勤于垦荒的邓山人,在清代碑学思潮兴起后,是 第一位真正全面实践和体现碑学主张的书法家。在确立和完善碑派书法技法和审美追求方面具有开 宗立派的意义。他在篆、隶、真、行、草诸体书法上 皆取得的巨大成就。给繁盛期的碑学书家树立了楷范。是后人不可企及的一座里程碑。

邓石如在篆刻上的成就,不仅仅是为自己开创了 “邓派”篆刻艺术,并点燃了篆刻家“印外求印”的火种,他的出现在中国印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书法字画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