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宠儿托妮莫里森 豆瓣 《宠儿》读后感,是莫里森写的那本

2020-10-18知识8

托妮·莫里森的《宠儿》英文原著适合高二、三学生看吗 应该吧

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除了《宠儿》一书以外,是否还有别的代表作? 自1970年起,她相继发表了七部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孩子》《宠儿》《爵士乐》和《天堂》。这些作品均以美国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笔触细腻,人物、语言及故事情节生动,想象力丰富。在这些作品中,莫里森熟练地运用古今各种叙事技巧,矢志不渝地表现黑人种族的命运和历史文化,将哲理与诗情熔于一炉,使作品呈现出神话的恢弘、史诗的气韵。

关于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 托妮·莫里森于1987年创作的《宠儿》是一部描写生活在美国19世纪70年代的“前黑奴”的小说。这部小说运用多重叙述声音和倒叙等手法,把过去与现在、梦幻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不仅真实地再现了黑奴们在奴隶制下所遭受的种种非人的待遇,而且深刻地揭露了这些黑奴们在精神上所遭受的摧残与伤害,这些伤害阻碍了他们寻求个人价值和个人身份确认。《宠儿》中充满了主人公寻求黑人自我身份的声音,这些声音用不同的方式歌唱着重建曾被奴隶制剥夺的身份这一主题,形成同意或反对、肯定和补充、问和答的对话关系。因此,本论文选用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分析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复调理论有助于读者关注《宠儿》中每个独立的、具有充分价值的声音,尤其是白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声音,从而分析和揭示一直阻碍主人公塞丝以及那些和她有同样遭遇的黑人们寻求个人价值和个人身份确认的心理及文化上的原因。复调理论为《宠儿》中主人公的身份确认提供了一条出路,那就是主人公之间、黑人内部之间、黑人与白人之间展开平等的对话。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双向运动过程。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梳理了巴赫金复调。

#托妮·莫里森#小说#文学#宠儿#复调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