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三个月、三个政权、三度易手,一座济宁城,就注定清朝一统天下

2020-10-18新闻10

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天灾不断,这年三月,李自成大顺军又兵临京城,崇祯最后也煤山自缢。

明朝虽亡,但是余下力量又以南京为都建立南明;关外又有个大清;京城又有个大顺政权,仿佛又成了三国演义的翻版。

三个月、三个政权、三度易手,一座济宁城,就注定清朝一统天下

此时的南明仍是占据半壁江山,而且江南又是最富庶的地区,实力并不容小觑,所以最后的鹿死谁手,谁能完成统一,并不是个好预测的事情,而如何站队就成了一个学问。

而济宁城因为地处南北交通要道,又是漕运的重要地区之一,所以同时成为了三方争夺的焦点。

一、归顺大顺

从李自成北伐消息传来那一天,济宁城就分成了主战的高层大臣和主降的小官、百姓两派。

三个月、三个政权、三度易手,一座济宁城,就注定清朝一统天下

而这两派自然也有各自的利益所在,对百姓来说,反正日子都已如此了,还不如来个能对一切做出改变的人;对小官来说,眼下天下大势不明,不如主动投降,给新统治者一个好印象;对城内高层和富商来说,他们又成了被主要打击的对象,一定不能让李自成进来。

可是当时的济宁最高官员工部侍郎黄希宪,则是不战不降,自己偷偷逃跑了。

百姓毕竟是城内的主要人群,最后其他城内官员和乡绅也只能是跟着打开城门了。

三个月、三个政权、三度易手,一座济宁城,就注定清朝一统天下

二、大清接管

当时民间最流行的一句话是“闯王不纳粮”,可是不纳粮又如何养军队,那么李自成的钱又是怎么来的呢?

前明的官员和乡绅自然成了主要打击对象,当到了济宁城后,“追赃助饷”的方式也同样适用,最后李自成果然收刮来白银48万两。而乡绅们本来就不愿意开城投降,这下又招来如此打击,自然也是要激起反抗之火。

三个月、三个政权、三度易手,一座济宁城,就注定清朝一统天下

也正是此时,天下形势又再度迎来转变,大顺军在山海关和真定接连战败,一路退回山西。随后济宁城内也发生暴动,对外宣布反顺复明,可是南明实际并未在济宁建立统治和付出实际行动。

那么,大清未到、大顺撤走、南明又未建立统治的济宁,也就成了座“三不管”的城市。可是南明的反应实在太慢,类似济宁这种出现权力真空的城市,马上就被清朝接管。

三、南明在做什么

南明弘光政权认为李自成的大顺才是自己的首要敌人,所以就制定了“联虏平寇”的政策,即联合一切力量消灭李自成,这里面的力量自然就是刚入关的清朝。

从实际来看,大清也确实给到了南明一切幻想,至少清军刚一入关就是追着李自成打,而且和南明也没产生什么直接的军事冲突。

三个月、三个政权、三度易手,一座济宁城,就注定清朝一统天下

至于弘光朝在做什么呢?除了“美好的期待”外,他们还派出使团前往占据了曾经京城的大清谈判,而已被清朝接管的济宁等山东一带,也是他们的必经之地。

四、三国演义

从1644年4月25日济宁开门投降大顺,到7月22日被大清接管,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就在明朝、大顺和大清之间三度易手。

因为政治和军事的败笔,李自成的大顺注定就是被先OUT的一方。

三个月、三个政权、三度易手,一座济宁城,就注定清朝一统天下

另一个南明其实机会很大,而且账面实力又一点都不差,再借着自己的“正统”身份,所以接管济宁等城池,完全就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情。

可是一心想着内斗和议和的南明,却对山东和直隶一带完全不管,不过其中也有一些是为了取悦大清的意思。可是大清才不管南明到底再想什么,既然你不要,自然自己就是笑纳了,何况山东一直就是块农业重地。

三个月、三个政权、三度易手,一座济宁城,就注定清朝一统天下

抛开一切其他因素不谈,与南明的思想僵化相比,此刻正在散发活力的清朝确实更像一个合适的统治者。

所以,关于大清、大顺、南明谁能统一的问题,从一个小小的济宁城就完全可以预见了。

#清朝#李自成#济宁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