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访内蒙古新型农民联合体:从不被看好到刮目相看

2020-10-18新闻2

访内蒙古新型农民联合体:从不被看好到刮目相看

图为马洪波(右二)介绍甜菜销售情况。胡建华摄

中新网通辽10月18日电 题:访内蒙古新型农民联合体:从不被看好到刮目相看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我们就想尝试打破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传统种植经营模式,抱团取暖、共御风险、共同发展,把农民赖以为生的土地种出高效益,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18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义和沙拉村村民马洪波如是说。

铲车穿梭在甜菜堆和除土机间、五六辆运输车排队待装、甜菜疙瘩你追我赶地跳进车箱……这是开鲁县首个新型农民联合体甜菜喜获丰收、装车销售的场景。

2019年,马洪波牵头组建新型农民联合体,经过两年发展,联合体耕种土地从400多亩发展到1200亩。乡亲们对联合体的看法也从最初的不看好转变为如今的赞叹不已。

访内蒙古新型农民联合体:从不被看好到刮目相看

图为新型农民联合体种植的甜菜正在除土装车。胡建华 摄

510亩甜菜、400亩玉米、110亩红干椒、180亩谷子……年初,由马洪波牵头,马洪娇、王飞、宋海军4人以58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土地600亩,并与自有的600亩地整合,根据每块地的土质、积温等综合条件,因地制宜,确定每块地的种植品种。

人也是因材分工。36岁的马洪波负责全面工作、27岁的王飞负责财务、40岁的马洪娇负责机械管理、35岁的宋海军负责田间管理,平均年龄34岁的4个年轻农民决心干出一番事业。

马洪波说:“大家认为我们的合作有太多不确定性。多年来一直种玉米的地块,我们来种甜菜,和土地常年打交道的老农们认为我们是瞎胡闹。”

访内蒙古新型农民联合体:从不被看好到刮目相看

图为王飞(左)、马洪娇在甜菜销售现场。胡家运 摄

事实上,提前与糖业公司发展订单甜菜,让马洪波心里有谱更有底。“种子等农资由公司赊销,年底回收结算时再扣除,这样就减轻了我们的前期投资压力。”马洪波说,从春季整地、播种,到后期的田间管理、甜菜起收、运输销售,公司全程跟踪、一条龙服务让他们少了后顾之忧。

更重要的是,土地集中规模化经营,他们就可以与种子、化肥等厂家直接对接、统一购进。“这样既保障了种子、农资的质量安全,也省去了经销商的中间环节,可节省20%开支。”宋海军说,所有土地都运用节水滴灌、精量化施肥、机械化作业、精细化管理,节本增效明显。

说到甜菜的收成,王飞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一亩地产5吨,一吨540元,除去投入,净利润1200多元。”王飞说,仅510亩甜菜一项,联合体就实现纯收入60万元。

访内蒙古新型农民联合体:从不被看好到刮目相看

图为马洪波在收获作物前,他对未来信心满满。胡家运 摄

通过两年的摸索、实践,从最初的一窍不通到现在的轻车熟路,一路走来,马洪波感触很多、成长很多。他说,明年计划把联合体扩大到30户,再流转土地3000到5000亩,吸纳本村10户贫困户一起发展、共同致富。

“苞米面肚子、补丁裤子”曾是义和沙拉村贫困程度的写照。在村党支部书记宫佳军看来,改变土地零散分散、种植结构单一的现状,就需要马洪波这样的能人带动。

“新型农民联合体流转土地进行集中经营,土地效益大幅提升,更多的农户便可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增加务工收入。”宫佳军说。(完)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