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南召 精准施策奏凯歌 小康路上竞出彩

2020-10-19新闻13

南召 精准施策奏凯歌 小康路上竞出彩

南召县城郊乡史庄村集中光伏电站航拍图

南召 精准施策奏凯歌 小康路上竞出彩

生态扶贫催生出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

南召 精准施策奏凯歌 小康路上竞出彩

南召县四棵树乡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鸟瞰图

南召 精准施策奏凯歌 小康路上竞出彩

南召县五朵源公司中药材种植基地里群众在除草

南召 精准施策奏凯歌 小康路上竞出彩

贫困群众喜获丰收摘梨归来

南召 精准施策奏凯歌 小康路上竞出彩

贫困群众分拣新鲜菊花增加收入

南召 精准施策奏凯歌 小康路上竞出彩

扶贫就业车间贫困户在卷艾条

□本报记者孟向东本报通讯员廖涛王雪王修文

这是一段鏖战贫困的时代凯歌,这是一幅乡村嬗变的美丽画卷,这是一张群众阅评的民生答卷。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秦巴山系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南召县扛稳政治责任,坚持问题导向,树牢有解思维,按照“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和“六个精准”的要求,以动态管理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增加收入为核心,找最差、强弱项、补短板,抓产业、带就业、促创业,持续发力、精准施策,下足“绣花”功夫,截至2019年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0.92%,蹚出一条贫困山区精准扶贫新路子。

今年2月28日,对于南召县来说,是一个永载史册的好日子。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中,迎来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喜讯,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南召县退出贫困县序列,顺利脱贫摘帽。

南召县于1989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到2019年实现摘帽,历时整整30年。30年砥砺奋进,30年沧桑巨变,抒写了一篇宏伟壮丽的历史华章。从1989年至2019年,生产总值增长26倍,财政收入增长3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7倍,经济社会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全面构建责任体系

落实精准扶贫方略

南召县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制订出台《南召县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抓重点、破难点、补短板,着力提高脱贫质量,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

加强组织领导。县里成立脱贫攻坚执行指挥部,组成16个工作专班,县四大班子领导全员上阵,尽锐出战,合力攻坚。全县分为四大战区,由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任战区指挥长,督促、指导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实。县委、县政府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扶贫工作。紧盯工作进度,适时召开脱贫攻坚碰头会、周例会、协调会、推进会、誓师会,部署工作,加压推进。建立现场办公、暗访调研制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暗访调研、督促检查,发现问题现场办公解决。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六个精准”“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综合施策,靶向治疗,提高脱贫攻坚工作质量。

精准识别退出。严格按照贫困户识别退出“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和“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程序,实行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制度。在精准识别上,建立健全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摸清,完善了档卡资料,全面澄清贫困户底子,实现扶贫对象精准。在精准退出上,每户脱贫户均有稳定的增收渠道,并严格经过民主评议、核实认可、公示公告等程序退出,严格落实“四道防线”,严防脱贫不实隐患。同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政策,对已脱贫群众做到结对帮扶不脱钩、不断档,政策落实不取消、不降低,收入监测不放空。

聚合帮扶力量。实行县四大班子领导联乡包村帮户制度,把核心力量集中到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乡和村,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开展“党员干部带支部”活动,筛选310名乡科级干部、县处级干部分包310个行政村,着力推进村级阵地建设,密切党群关系,发展致富项目、助力脱贫攻坚;挑选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较强的300名乡镇干部担任村级脱贫责任组长,实现“一对一”全覆盖;补充调整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实现了重点贫困村和深度贫困村驻村帮扶队伍全覆盖;省、市、县、乡4716名党员干部与全部贫困户结为帮扶对子,实现贫困户帮扶全覆盖。

深化全域党建。南召县从实际出发,打破条块、地域、层级等限制,紧扣培育产业、安置就业、兜底保障等重点,采取组织联建、产业联推、服务联动,资源共享、党员共管、活动共办的办法,把脱贫攻坚中有关联的党组织或党员联合起来,建立非建制性党组织,建强脱贫攻坚一线“党建链”,形成全领域统筹、全覆盖推进、全方位引领的大党建格局。在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的基础上,组建县脱贫攻坚联合党委;在县脱贫攻坚专班的基础上,组建19个联合党支部;乡镇依托产业、就业、兜底保障等工作专班和重点工作组建15个联合党总支、147个联合党支部。集聚优势动能,集中优势兵力,实行联合作战,共同奏响脱贫攻坚“大合唱”。

“今年全县还有2456户5401人未脱贫,啃下最后的‘硬骨头’任务很重,必须一鼓作气、决战决胜,高质量完成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我们要以担当之责、精准之策、严实之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南召县委书记刘永国在不久前召开的县委十二届十次全会上再次发出的总攻动员令。

创新生态扶贫模式

群众收入多重叠加

“这两年,村里建起标准化大棚免费给俺用,培训香菇种植实用技术,俺现在熟练掌握一整套实用技术,再也不晕着头蛮干了。去年香菇出菇季节,俺请五六个亲戚帮忙采摘,忙不过来,急得直发愁!”南召县乔端镇马别湾村贫困户苏长丰喜忧参半地说。

她高兴地掰着指头算一笔账:2016年种植3000袋,1袋收入3元,收入10000多元。2019年种植12000袋,1袋收入6元,净增长3元,收入70000多元,收入翻了一倍。

3年多来,马别湾村通过向上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陆续建起了1座大型恒温大棚、3座双层标准化发酵大棚、20座标准化种植大棚、一座标准化菌棒生产车间、1座10吨的鲜香菇存储冷库,形成了完整的香菇种植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全村香菇种植40万袋,其中20多户贫困户种植香菇,最多的贫困户1年种植20000袋,一年净收入10万元。全村37户贫困户已脱贫36户,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37%下降至2019年年底的0.2%。

“出路在山,希望在林”。针对全县贫困人口集中在深山区、“守着金山要饭吃”的实际,南召县委、县政府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唱“山歌”,念“林经”,以林业产业发展为核心,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林+N”生态扶贫是南召县的创新之举、点睛之笔。截至目前,仅食用菌产业,全县实现年产值3亿元,净收入近2亿元,每年种植袋料香菇约3000万袋,其中贫困户685户种植约750万袋,年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产业扶贫是根治贫困的“良方”。南召县探索“6+N”“六金富民”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发展酵素、艾草、柞蚕、苗木花卉、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建成特色种植基地125个;实施林果药一体化、林苗景一体化、林蚕菌一体化、林养游一体化的“林+N”生态扶贫模式,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参与务工、辐射带动等多种模式实现增收致富。南召县“林+N”生态扶贫经验全省推广,示范基地辐射带动被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十大典型模式之一。

南召县大力实施四个“一体化”工程,拓宽了林业特色产业扶贫路径,拉大了林业产业发展框架,让贫困群众端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鼓起“钱袋子”,从绿色发展中获得最长远、最稳定的收益。

林苗景一体化,主要是发展玉兰花木产业,全县种植40万亩,带动贫困群众7800余人,年户均收入10000元;林果药一体化,以辛夷、皂角、杜仲为主的木本中药材,全县种植面积52万亩,带动贫困户2600多户,年户均收入3000元;以黄金梨、硬质桃、葡葡、核桃、石榴等为主的高效林果业,发展林果基地26万亩,带动贫困户1800余户,年户均收入3000元;林蚕菌一体化,主要发展柞蚕养殖、食用菌种植、林下养殖,带动贫困群众1000余户稳定增收,年户均收入10000元;林养游一体化,大力推动林下经济、健康养老、休闲旅游一体化发展。全县已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乡村旅游示范园区和乡村旅游示范点25个,带动贫困群众1200余户3200余人稳定增收。通过推广“林+N”扶贫模式,实现乡乡有产业、村村有基地、人人有活干、家家有收入,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有了产业支撑。

就业是民生之本。南召县建立劳动供需平台,对贫困户实施订单式培训,涉及电工焊工、畜牧养殖、柞蚕养殖、香菇种植等10余个专业,已培训贫困群众2.5万余人,极大提高了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投资6800余万元,建成139个扶贫车间,带动956名贫困人口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5471个,选聘就业能力弱、外出务工不便的贫困群众担任护林员、保洁员、护河员、护路工。南召县实施“双业星火计划”,从技能培训、提供产业就业平台和加大资金支持等全方位着手,县里每年都拿出1500多万元真金白银奖励那些发展产业、务工就业的贫困户。此举旨在倡导多劳多得、勤劳致富的理念,点燃贫困群众致富内生原动力,调动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积极性,群众如实申报劳动收入,年度家庭收入真实、透明。

狠抓光伏扶贫,建成120兆瓦集中式光伏电站、78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共计144.7兆瓦。目前,光伏资产收益采取差额化分配的方式覆盖15664户,保障了30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狠抓金融扶贫,累计投入扶贫类贷款6.41亿元,通过户贷户用、企贷企用带贫等形式,累计带动10279户。其中户贷户用扶贫小额贷款4623户1.89亿元,企贷企用66笔4.52亿元,带动贫困户5656户。狠抓社会扶贫,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组织全县128家优秀企业结对帮扶130个村,帮带12742户贫困户。

行业政策落地生金

织密社会保障网络

南召县白土岗镇柿园村单身贫困户陆兴强,年近六旬,患有长期慢性病,一级重度残疾,老人主要依靠低保兜底、政策扶持维持生活,属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最难啃的硬骨头”。由于缺乏劳动力、居住位置偏远,年人均收入和“通有线电视”两项指标未达标。

为增加其基本收入,村干部帮助其申请低保提档,让他享受政策红利;白土岗镇政府统筹社会扶贫力量,明确一个企业对其进行结对帮扶,拓宽收入来源。为解决电视网络的缺失问题,帮扶责任人协调县网通公司“智慧广电”助脱贫活动,上门为其免费安装“数字网络”,让其足不出户享受丰富的精神大餐。如今,两项脱贫指标均已达标,实现稳定脱贫,他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南召县聚力扶贫项目建设,着力开展扶志行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各项行业扶贫政策落地生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指数飙升。

落实行业政策。教育保障方面,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4941万元,资助贫困学生82494人次,实现贫困家庭学生就学保障资助政策全员全学段的全覆盖,全县无因贫辍学学生。投资3.4亿元,实施中、小学及幼儿园改扩建项目,教育基础能力显著提升。

医疗保障方面,构建健康教育—慢性病救助—大病保障的“三位一体”全链条。2017年以来共为贫困户办理慢性病卡18349人,为困难群众补贴五次报销费用4亿元,惠及困难群众34.4万人次;建立健全五次报销体系,实现了贫困人员参保率、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4个百分之百。

住房安全方面,投入资金1.47亿元,为困难群众改造危房9697户,对12436户贫困户实施“七改一增”,改善家庭户容户貌。“十三五”期间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投资61234万元,建设集中安置点35个,完成搬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872户9739人。目前,易地搬迁工作重点转移到社区管理、产业发展和就业帮扶、文明创建等方面,做好“后半篇文章”,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兜底保障方面。实施“两户合一”政策,确保小康路人不落一人。南召县未脱贫的2456户5401人已全部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救助,实现了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深度融合。实施“两保”工程,解决因祸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政福保”“政康保”工程的开展,降低了贫困群众致贫返贫风险,充分发挥了“救急难、兜底线”作用。同时,实施“四集中”新举措,对特困供养、重度残疾、重症慢性病、失能半失能人员以及孤儿、孤寡老人实行集中供养。已投入400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养老服务机构65家,增加床位3000多张,集中供养特殊贫困群众2423人,实现了“四集中”兜底保障全覆盖。

完善基础设施。累计投入各项财政资金24亿元,实现了102个贫困村通村公路硬化率、通客运班车率、通动力电率、户户通电率、光纤通达率均达到100%,所有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卫生室达标率、卫生室合格医生和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100%。向上争取PPP整村推进项目资金8.6亿元,对213个行政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统筹推进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争取移民资金2121万元,补齐24个整合资金与PPP项目无法覆盖的非贫困村基础设施短板,涌现出一批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靓丽的“明星”村。

万马奔腾踏平川,鲲鹏展翅竞苍穹。站在历史新起点,南召县矢志不渝守初心,奋发有为担使命,保持攻坚态势,积极应对疫情影响,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有序衔接乡村振兴,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中原出彩作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 河南日报

#扶贫#就业#新冠肺炎_社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