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祭侄文稿里的家国情怀

2020-10-19新闻15

公元755年冬,颜杲卿、颜季明父子站在城楼向外看去,除了平原和自己所在的常山还在为大唐坚守,整个河北都已落到安禄山手里。颜季明又一次前往平原郡联络堂叔颜真卿,却不幸被俘,英勇就义。不久常山城破,颜杲卿殉国。758年,当颜真卿看到侄儿的骸骨后,悲愤交加,一气呵成,写下了千古书法名篇《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里的家国情怀

祭侄文稿局部

这是一个极其悲壮的故事。

1、山河突变

公元755年,是大唐帝国极其悲壮的一年,也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它甚至改变了接下来1000多年的历史走向。是年11月,渔阳颦鼓让几曾识干戈的河北在一片哀嚎中望风归降,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安史之乱”就此拉开了序幕。

沉醉于盛世歌舞的唐玄宗李隆基万万没料到,自己这个一手创建大唐盛世的圣家天子下坡路来的如此之陡。因此一开始,李隆基对安禄山的反叛是不相信的。直到11月15日,叛军已控制河北大部,李隆基才相信,自己如此宠信的“胡儿”是真的叛变了。

祭侄文稿里的家国情怀

安史之乱让唐玄宗从圣君的名单中掉出来

仓促之下,李隆基急忙命令封常青防守洛阳,六子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又命毕思琛前往洛阳募兵。可是时间不等人。还没等长安的李隆基过完新年,当年12月,安禄山的大军就迅速占领了洛阳,直逼潼关。

此时,封高二人已在长安、洛阳募兵数万,退守潼关。凭着潼关险要,叛军暂时不能攻克。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燕,年号圣武,完成其第一阶段的行动目标。

安史之乱初期,因其准备充分,朝廷承平日久且无所准备,安禄山的计划进展得十分顺利。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安禄山的小秘密无所洞察,颜真卿就是其中之一。

2、孤胆坚守

安史之乱爆发前,颜真卿是平原太守,而其堂兄颜杲卿是代理常山太守。颜真卿对安禄山的叛乱有所觉察,因此提前加固城防,储备粮草,招抚豪族,暗募死士。颜真卿甚至还腾出时间饮酒登山,来麻痹安禄山。遗憾的是,颜真卿军事才能比较一般,他甚至忘记了暗中通知一下在河北常山的堂兄。

祭侄文稿里的家国情怀

安禄山起兵后,河北大多郡县都传檄而定,叛军不久就到了洛阳。此时,颜真卿暗派使者与颜杲卿联络,共举义兵。他们的目的是迟滞叛军攻势,阻断叛军归路。颜氏兄弟都清楚,这几乎是死路一条,但是颜杲卿欣然同意了。随后,颜杲卿利用曾为安禄山下属,还曾被安禄山提拔的优势,麻痹了部分叛军将领,让他们以为颜杲卿是安禄山的人。凭借这一优势,颜杲卿先后在土门附近诱杀当地的安氏叛将李钦凑,诱捕高邈、何千年,稳定了局势。而后,颜氏兄弟传檄河北,称朝廷已发大兵东征,河北15郡已回归唐廷,同时派颜泉明等人向唐廷报告并献俘。而这其间,颜杲卿的军事才能看起来要比颜真卿强一些,颜季明也是在这期间成为常山、平原两座孤城之间重要的联络人。

安禄山起初并没有重视这对兄弟,认为不过文人而已。于是,当年底,安禄山将李澄(唐东都留守)、卢奕(御史中丞)的首级传送回去,以震慑河北众郡县。颜氏兄弟不仅没有被吓倒,颜真卿还杀掉安禄山的使者,诈称人头并不是李澄和卢奕。得此消息,河北多郡杀掉安禄山任命的郡守、官吏,响应颜氏兄弟,一时间,常山、平原军威大振。

历史上,很多次中华帝国在灭顶之灾的时候都呈现出一种状态,当中底层人民还在为家国坚守的时候,国家的精英阶层却往往出现了分裂,甚至于投降派尘嚣甚上,气势完全压过了鹰派。所以看起来义军此起彼伏,却很难避免国家沦丧、民族奴役。西晋末年如此,北宋末年如此,南宋末年如此,明末如此,抗日战争初期亦如此。

而安史之乱,也是如此。

因此,颜氏兄弟命运便极其堪忧了。

3、家国罹难

不知是听惯了靡靡之音还没清醒过来,还是随着年龄增长宝刀已老,755年冬-756年夏这半年时间,李隆基连续出了几个昏招:先是听信谗言斩了前敌大将封常清、高仙芝,后是不顾带病的哥舒翰再三请求,逼着他率20万新卒挺进安氏的大将崔乾佑在潼关外的包围圈。

这几个昏招后果是极其严重的。756年,李隆基出逃成都,紧接着长安被安史叛军占领。唐肃宗李亨抛开自己的父亲,自行在灵武继位登基,开始部署用西部边军收复河山。估计李隆基做梦也不会想到,这几个昏招不仅断送了祖宗的基业,还让自己领了盒饭。

祭侄文稿里的家国情怀

唐肃宗自立为帝,他爹被太上皇了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时间倒回到755年底,当安史叛军马不停蹄的向长安进发的时候,安禄山听闻河北有变,颜氏兄弟不仅没有被人头吓倒,还联络了一批人反对自己,大怒不已。安氏立即派遣大将史思明、蔡希德回师河北。

756年正月,史思明大军抵达常山,随即向常山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常山郡内兵员短缺,城防不固,颜杲卿只好向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求救。755年当颜泉明向朝廷献李钦凑的人头的时候,王承业留下了颜泉明,将这些功劳都揽在了自己身上,而此时,王承业却准备袖手旁观。

求援无果,颜杲卿父子只得率军日夜坚守,拼死作战。不久,颜季明在与颜真卿的联络途中被俘,史思明欲以儿子的性命来换取颜杲卿的投降,颜杲卿不为所动,大骂安禄山,颜季明遂被斩。

历史并不是像电视剧,总有那么多奇迹的,比如这次。颜杲卿在坚强抵抗了数日之后,正月八日,常山城破,颜杲卿被俘并送到洛阳。

祭侄文稿里的家国情怀

常山城破

安禄山问颜杲卿为何叛之,颜杲卿大义决之。安氏大怒,命人肢解颜杲卿并吃他的肉,还勾断他的舌头,颜杲卿大骂而死。不仅如此,叛军还将颜杲卿余下的两个儿子颜诞、颜诩、长史袁履谦截去手脚,后又被碎割而死,残忍至极。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

4、泣血之书

公元756年,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亨随即布置郭子仪、李光弼率军进讨叛军。不久,唐军收复常山,郭李释放颜杲卿、袁履谦家属,并赠钱物治丧。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真卿请人前往河北搜寻颜杲卿父子的骸骨,却只得颜季明的头骨。颜真卿悲愤交加,想起兄长一家取义成仁的事迹不禁悲恸不已。

祭侄文稿里的家国情怀

颜真卿

他想起,两兄弟在河北的时候孤军坚守,兀自一心为国,未尝丝毫退缩;

他想起,当兄长杲卿殉国后,首级在大街上示众,竟无人敢为其收尸;

他想起,张通幽竟因为兄长侍安禄山,屡次在玄宗面前说颜杲卿的坏话,以至于兄长迟迟得不到朝廷的追封。直到自己给肃宗上表辩冤,张通幽才被仗杀。

他想起,起初给兄长杲卿评定谥号的时候,有些官员还认为其没有在朝执政,只给谥号“忠”。后来多人为之不平,最后才增为“忠节”。

他想起,兄长为之殉国的大唐,到现在还因为朝廷上层的不和谐,不能统一行动。安史之乱还没有得到平定,而邺城之战竟然还大败而归。

当提笔开始写这篇祭文的时候,颜真卿心情极度悲愤,已经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篇首数十字,笔画、线条还算自然柔和。随着情绪的起伏,笔墨开始变浓,线条开始变粗。文章中后段还出现了大量的枯笔,甚至无墨和堆墨的笔画。

祭侄文稿里的家国情怀

祭侄文稿:一篇艺术与情感交融的作品

5、艺术与家国

《祭侄文稿》全称 《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一篇不太能用常规的方法去鉴赏的书法名作。从书法的角度讲,《祭侄文稿》章法混乱,笔墨随情绪起伏较大,线条遒劲有力,渴墨枯笔极多,而且文字潦草,错乱也不少。但是,这却是一篇蕴含着当时家国情怀的书法作品。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往往应该有高尚的情操,否则其艺术造诣往往被后世贬低。对比于西方某些艺术家,可能有人会觉得有些苛刻。然而在书法史这点上显得尤为重要,也尤为正确。中国的书法艺术讲究的不仅仅是字写得有多美观,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甚至每个字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和风骨。身心不正,书法何法?所以这是只有中国的书法辉煌了数千年,直到当今计算机时代仍在文化领域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祭侄文稿里的家国情怀

颜真卿手迹:爱好书法的小伙伴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脚印

《祭侄文稿》作者及其背后的故事是最好的一个模板了。颜真卿书法成就自不必说,“颜筋柳骨”应该是每一个爱好书法的中国人都知道的。更重要的是,颜真卿及其兄颜杲卿刚直不阿,最终双双为国殉难。

公元756年,常山城破,颜杲卿及余下的二子均死难于安氏手中;公元783年,颜真卿被派往淮西叛将李希烈军中传旨,随后遭到逮捕,次年被缢杀,享年76。

祭侄文稿里的家国情怀

河北老家的颜氏双忠雕像

不仅是书法造诣,颜真卿一门忠烈,更为后人敬仰。因此祭侄文稿在书法史上被誉为“第二行书”,享有崇高的地位。《祭侄文稿》这幅作品真情流露更是在笔画结构之上,其历史文化价值也如同其书法价值那样厚重。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珍贵文物丢失不计其数,而《祭侄文稿》真迹得以在中华流传至今,实为我辈之幸。但毕竟这幅作品以纸为载体,决定了它尤为脆弱,我们更应该倍加呵护,不让其有所损伤。

#诗词歌赋#安禄山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