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刘禅屈膝投降,是懦弱无能还是另有隐情,三国演义不会告诉你答案

2020-10-20新闻6

在三国英雄辈出的时代里,各路豪杰你唱罢我登场,书写了汉末三国的精彩篇章。但有一人的表现却是让当时乃至整个后人大跌眼镜,那便是蜀汉后主刘禅,而其小名“阿斗”也成为了日后昏庸弱智皇帝的代名词。说起这个后主刘禅,最让人诟病的可能就是敌人来袭之时未放一枪一弹便自缚投降,导致蜀汉四十余年的基业亡于他的手中。

刘禅屈膝投降,是懦弱无能还是另有隐情,三国演义不会告诉你答案

刘禅

公元263年8月,司马昭派大军三路伐蜀。10月,邓艾趁姜维主力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三万大军从阴平小道跋山涉水,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历尽艰辛,突然出现在江油城下,占领江油之后,与诸葛瞻之军决战大获全胜占领了绵竹,之后一路势如破竹,直逼成都。蜀主刘禅惊慌失措,与众臣百般权衡之下决定献城投降,蜀汉灭亡。刘禅的屈膝投降千百年来被认为是懦弱无能的表现,那么回顾这段历史,真实的原因是这样吗?

其实,在当时,刘禅投降从本质上来说并不完全是懦弱无能。什么是不完全懦弱无能,其实从性格上这一点还真没有冤枉他,再怎么着自己作为一国之君也要有点志气担当,不说以身殉社稷,起码也该与敌人拼一拼、试一试,说不定会有奇迹发生也未可知。但如果完全这样认为也有点有失偏颇,因为他真的这样未血拼到底也是另有原因的,甚至可以说刘禅投降在当时来看是明智之举,因为此时的蜀国已是亡国之象尽显,与其怎么都是灭亡倒不如投降了事。至于蜀汉为何是必亡之国,刘禅必须投降,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刘禅屈膝投降,是懦弱无能还是另有隐情,三国演义不会告诉你答案

魏灭蜀示意图

一、无可遣之将,无可用之兵。蜀汉后期,人才匮乏,就连三流之将廖化、张翼等都垂垂老矣,由于连年征战,能调动的兵马也极为有限。可能有人会不同意,会说不是还有姜维率领主力部队八九万人在剑阁阻击敌军吗,而且成都城里不是还有万余人的蜀军吗,怎么会无兵无将呢。要知道当时姜维虽在剑阁率主力抵抗得不错,但是面前却被钟会的十五万大军紧紧地压制着,不容不点松动。一旦回援成都,钟会的十几万大军不仅会占据险要使得蜀汉再无出头之日,更会马上一股脑地压上来,这样无论是困守成都孤城还是平原决战,蜀军都胜算不高。另外成都虽有蜀军万人,但邓艾大军偷渡阴平,直逼成都,像是突然从天而降,给蜀军带来了极大地心理震撼,且偷渡过来经过崇山险境的邓艾之军绝对战斗力强悍,未经休整便战胜了诸葛瞻的绵竹数万守军,因此不投降也绝对守不住成都,而且当时即便守卫,也大概率会被第五纵里应外合攻破,这也是下一点要提及的。

刘禅屈膝投降,是懦弱无能还是另有隐情,三国演义不会告诉你答案

司马昭

二、蜀汉政权在蜀地上下空前孤立,缺乏支持。首先从官僚豪族来说,由于蜀汉是一个外来政权,一直以来都排斥当地的世家大族,而当地的士族豪强一直都未能在蜀汉政权的班底之中占据优势地位,蜀汉从建立到灭亡一直都是外来的势力占据权力中枢。因此蜀汉当地士族还有以瞧周为首的官僚体系不可能支持蜀汉政权,甚至有意看到其灭亡,从而推倒重来,自己来做当地的真正主人。另一方面从蜀汉统治下的当地百姓来看,连年征战,搜刮民脂民膏,民力以接近枯竭,东吴使臣出使蜀汉回来后报告吴主孙休曾评价蜀汉说“入其朝,不闻其言;观其野,民有菜色。”这一句评价,虽寥寥数语,但却精准地揭示了蜀人当时的悲惨处境,这样的政权民众怎能支持?内外处境如此艰难,面对全国上下各阶层的孤立,蜀汉不亡才是没有天理,因此刘禅投降乃是聪明之举。与其被动地被官员守将献俘投降倒不如自己乖乖主动纳降归顺。

刘禅屈膝投降,是懦弱无能还是另有隐情,三国演义不会告诉你答案

姜维殉国

三、南方蛮族和东吴政权不可能给予实际上的支持。首先,路途遥远,鞭长莫及。其次,南方蛮族被蜀汉以武力畏服,且多年以来蜀汉并未对其实行有效管辖,其态度如何此时尚不可知。东吴方面内乱不断,实力也大不如前,自顾不暇,即使派军援助也是做做样子而已,丁奉率领的三万大军这么一点兵力并且在历经这么遥远的路程之后,其有多大的战斗力是要打问号的,更有可能趁火打劫或是自保防御。故外部势力也不可靠。

从以上方面,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不是作为蜀汉的最高统治者的刘禅所能控制的,既然无法改变事实,蜀汉势在必亡也就在预料之中。与其鱼死网破,尸骨不存,玉石俱焚,倒不如投降既可以保住两川百姓免遭涂炭,留下美名。又可守住宗庙、保全性命,封王封公,安享晚年。时也,势也,孰轻孰重,一想便知,此时投降,好处多多,何乐而不为呢。

#三国两晋南北朝#刘禅#蜀汉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