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古人是怎样用鸽子传递书信的?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飞鸽传书事件?

2020-10-20新闻27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信就变得非常方便,“天涯若比邻”不再是一个比喻,而是一个现实。如今三四十岁的人应该还清楚记得年轻时候用书信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经历,特别是交过“笔友”的人更是对书信记忆深刻。如果把时光再往后倒退几百年或者上千年,那时候有一种古人的通信方式既神秘又浪漫,那就是飞鸽传书。

飞鸽传书剧照

飞鸽传说经常出现在小说和影视作品中,使用飞鸽传书的人只需要从鸽笼里取出一只可爱的鸽子,然后在它脚上套一个小竹管,把书信塞进管内,再用手抚摸一下鸽子的头,往天空一抛,鸽子立刻就会飞往目标对象手中。对方抓住这只鸽子,取出信件,鸽子此时又飞回去了。

这种场景我们都非常熟悉,但是飞鸽传书真的可以这样操作的吗?

飞鸽传书的原理

养过信鸽的人都知道,鸽子能够传递书信主要还是利用了鸽子“归巢”的习性。也就是说写信人手中的鸽子必须是收信人所饲养,送信的时候写信人把信件绑在鸽子脚上放飞,这时候鸽子是飞回自己原来的主人那里,也就是收信人。当收信人收到信件以后,鸽子是不会再飞走的,因为这只鸽子本来就是他的。

如果要回信怎么办呢?那就是回信人那里必须也要有写信人所饲养的鸽子,然后利用鸽子归巢的习性,把书信绑在鸽子身上让其带回。

飞鸽传书

历史上最早的“鸟类传书”事件

为什么要用“鸟类传书”,而不是“飞鸽传书”呢?因为历史上最早记载此类事件的主角不是鸽子,而是青鸟。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期,周穆王到天下各地去游玩,途中遇到了西王母(传说是王母娘娘),而这位西王母就是最早拥有“飞禽信使”的人。据《山海经》记载,西王母养了三只青色大鸟,专门为她寻找食物和传递信件。这就是关于“鸟类传书”最早的文字记载。但青鸟究竟是什么品种的鸟,史料上并都没有说,不过到了后来也有关于鸟类传书的记载,这时候对鸟的品种就有了明确的说明,那就是“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汉武帝时期,汉朝使臣苏武前往匈奴的时候被对方扣留,并罚他到北海去放羊。到了汉昭帝时期,汉皇帝要求匈奴放还苏武,但匈奴王单于骗汉王说苏武已死。此时,与苏武一同被扣留的汉朝使臣常惠想到一个好办法,他悄悄找到汉使,告诉他们去与单于谈判,就说汉王在打猎的时候射下一只大雁,并在大雁身上找到一封书信,上面写着苏武并没有死,而是被扣留在一个大沼泽地中。汉使按照常惠的吩咐去做,果然匈奴王被吓得赶紧放人。

苏武牧羊

另一个版本说的是唐朝时期,一位商人娶了老婆后没多久就出门经商,其妻在家中非常思念丈夫。有一天外出耕作的时候,抬头望见一只大雁在空中盘旋,妇人便请求大雁能否为远方的丈夫带去书信,结果大雁竟然落下来点头答应了。妇人大喜,撕下自己身上的裙衣布,咬破手指在上面写下对丈夫的思念,绑在大雁脚上。大雁重新飞向高空,并准确地找到她的丈夫送去了书信。

飞鸽传书

关于鸿雁传书的两个版本,苏武牧羊是记载于《汉书》,第二个版本则是民间传说。但这两个故事在大雁传书这个功能上都属于虚构。苏武是为了脱身才用鸿雁传书的谎言欺骗了匈奴王,而商人妻子的故事则更是离奇,可信程度极低。不过虽然是虚构的,但说明古人已经认为鸟类是可以帮助我们传递书信,在那个时期或许只是一个幻想,还未成为现实。把这个幻想变成现实的记载出现于唐朝,王仁裕所写的《开元天宝遗事》中。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时期有一位官员叫张九龄,他家中养了许多鸽子,这些鸽子的作用是帮他穿梭于各个亲戚朋友之间传递书信,而且这些鸽子投递的准确度极高,叫它们往谁家送,就能送到谁家去。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周围的百姓对此也是相当好奇。

飞鸽传书

《开元天宝遗事》是专门记录唐朝开元和天宝时期一些有趣且奇异的事情,里面的内容有夸大或者杜撰成分。张九龄飞鸽传书的真实性还有待证实,不过他指挥鸽子送信,指谁家就送谁家显然是不可能,因为鸽子只会飞回自己原来的家,如果张九龄要给所有亲戚朋友写信,那么他的家中就必须要准备所有亲戚朋友所饲养的鸽子,然后写好书信绑在所对应的鸽子脚上再放飞。放飞以后,如果想写第二封信,还必须要亲自跑到那个亲戚家中把刚才放飞的鸽子抓回来,这种操作现在看来还是有点麻烦,不过在古代要想实现紧急通信,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飞鸽传书

飞鸽传书在古代军事中的作用

飞鸽传书除了民间用于书信联系,还可以在打仗的时候起到关键作用。比如楚汉战争时期,刘邦被项羽包围,这时候刘邦就是采用飞鸽传书的方式向总部求援,最终成功脱险。类似这样的场景我们在电视剧中也经常可以看到,那么在古代行军过程中使用飞鸽传书是否真的可行呢?我认为是可以的。

古代军情传递

鸽子在经过训练后可以飞行几千公里而不迷路,并能够准确回到自己原来的巢穴中。因此在古代行军之前饲养一批鸽子,然后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用鸽子把书信带回总部,这样总部就可以很快知道前线发生的情况,这种信息传递的速度也要比快马回报快得多。但是总部要想往前线回信就不可能了。有人认为打仗时候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一只鸽子上不可靠,万一鸽子遇险死了,那全军不就完了?其实鸽子飞回去遇险的概率比士兵骑快马回报遇险的概率要小很多!

还有一个关于鸽子在古代军营中的故事更具传奇色彩,那就是《齐东野语》记载的一位南宋大将军视察军营的事。

在公元1128年,南宋一位大将军前往营地视察,当他看到营地空无一人的时候非常生气,把该营的负责人狠狠骂了一顿。这位负责人却笑咪咪地对大将军说:“将军莫生气,请问将军要检察哪个编队?”大将军随口说个编队,这时负责人就把军营中饲养的其中一只鸽子放了出来,很快那个编队的士兵就集合在一起接受大将军的检阅。大将军非常好奇,他把剩下的5只鸽子全部放了出来,不一会,军营里所有士兵都站列整齐地出现在他的面前!

飞鸽

这个故事看起来非常神奇,但操作起来却一点都不难。因为驻地军营与行军时候的营地不一样,驻地军营驻扎的时间很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训练鸽子。在军营中,每一个编队都有训练自己的鸽子,训好后交给营地负责人统一放好,等需要召集哪个编队的时候,就放出相对应的鸽子,而编队负责养鸽子的人发现鸽子回来,就知道要集合了。

古代没有发达的通信工具,但古人懂得运用动物的生活习性,并把这些习性培养成供人类差使的功能。飞鸽传书是古人智慧的体现,也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鸽子#飞鸽传书#书信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