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藏文科普 | 能否在一个10厘米见方的立方体里面实现卫星的全部功能?

2020-10-20新闻10

原标题:藏文科普 | 能否在一个10厘米见方的立方体里面实现卫星的全部功能?

立方星是什么

立方星最初是由加州理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团队于1998年发起的。当时两所大学的教授们提出“能否在一个10厘米见方的立方体里面实现卫星的全部功能?”,由此发动了多个团队研制这样的卫星,并命名为CubeSat(立方星)。同时为了便于不同团队之间的协同,他们还制定了一套标准,大家都依照同一个标准来做。没过几年,这一目标果然实现了。2003年,第一颗立方星发射升空。

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立方星尽管体积小,但大卫星需要的系统包括星务管理、通信、电源、姿态确定与控制、结构热控、载荷等,它身上全都有。不同的卫星任务决定了星上载荷的不同,从而对其他分系统的要求也不同,因此,立方星会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不同的设计。现在的立方体卫星经过不断发展,也逐渐由最初的1U(即10cm*10cm*10cm)逐步拓展到2U、3U、6U、12U等。这次陪同洞察号前往火星的“瓦力”“伊娃”,就是6U那么大,相当于一个鞋盒大小。

具有优势的立方星

与传统卫星相比,立方星至少在三个方面有明显不同:一是工业级器件的广泛应用,二是标准化、批量化的部件生产,三是大幅度简化的系统和流程。

首先,传统航天任务中,高等级器件占用了至少1/3的成本。在工业领域几十、几百元一个的芯片,其宇航级产品往往造价高达十几万甚至几十万,所以同样功能的一件设备,航天产品往往比地面民用或军用产品成本高出一两个数量级。

立方星在最初是基于教学和科研目标提出的,因此卫星的成败并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在一开始就主要依靠地面工业级器件,同时只追求相对短的在轨寿命。但在实践过程中,立方星自身技术的发展使得其在轨实际寿命不断提高,在保持低成本的同时逐步弥补了其寿命短板。

其次,传统航天任务往往军民结合,这使得各国的航天系统往往相对封闭。由于单个国家航天任务总量有限,因此各国的航天部组件都长期处于单件生产状态,研制成本高居不下,同时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也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而立方星由于其本源上的教学和科研性质,相对容易地突破了国家界限,在此情况下,一批标准化部件已经实现了全球销售,总销售量的上升推动生产商实现了小批量生产。借助于现代工业的批量化生产手段,产品的一致性得以显著提升,同时成本也进一步下降。

第三,传统航天产品一般在各层级都有冗余备份,从电路板上的电路备份,到设备中的板卡和模块备份,再到系统中的设备备份,层层备份实现了航天器的高可靠性,同时也极大地推高了航天器总成本—不仅在体系上面有备份,在研制流程上,传统航天也规划了模样件、初样件、正样件三套产品。

应该说,三阶段的研制流程在确保最终产品的极高可靠性方面是非常必要的,但毫无疑问这也使得产品成本进一步翻番。立方星技术从一开始就反其道而行之,以“最简单的就是最可靠的”为核心理念,不仅从系统设计层面放弃一切备份,做最简系统,还从研制流程层面只做一套产品。

通过这两方面的简化,在牺牲部分可靠性的情况下,使得卫星成本大幅度降低。

立方星在最初是基于教学和科研目标提出的

#科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