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曹操此次南征迫使孙权臣服,引发连锁反应,孙权对关羽起杀心

2020-10-21新闻8

赤壁之战后,曹操并未停止南下的脚步,而是凭借曹操集团强大的实力,积极训练水师,以图为南下打开局面,曹操本人也在赤壁之战后,两次在濡须方向发动对孙权的打击,他人生最后一次南征孙权,就发生在216年冬至217年三月,发动了第二次濡须之战,此战孙权被迫臣服,也起到了连锁反应,让孙权最后下定决心对关羽动手。

首先要说的是,在第二次濡须之战前,曹操的地位已经达到了巅峰。

《后汉书.献帝纪》二十一年夏四月甲午,曹操自进号魏王。

《三国志.武帝纪》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与其侯王来朝……秋七月,匈奴南单于呼厨泉将其名王来朝,待以客礼,遂留魏,使右贤王去卑监其国。

一件是曹操称王,魏国正式立国,曹氏距离取代汉室仅仅一步之遥了,同时这也能看出汉室对曹操的掣肘已经大幅减弱了,曹操定都于北方的邺城,他也无需再借用汉室的影响力来打天下了。

同年,北方的普富卢、呼厨泉先后来朝,目的很明显,那就是给曹操面子的,因为曹操的魏国立国了,他们需要表态,支持曹魏北方相对稳定,也是曹操出兵的一个时机。

而当时的刘备是刚刚拿下益州不久,还需要时间休养,暂时不会成为曹操的心腹大患,因此曹操将孙权视为首要军事目标。

《三国志.武帝纪》冬十月,治兵,魏书曰:王亲执金鼓以令进退。遂征孙权,十一月至谯。

《三国志.陆逊传》会丹杨贼帅费栈受曹公印绶,扇动山越,为作内应,权遣逊讨栈。

曹操在南下征讨孙权的同时,还派人联合了费栈,他在今安徽宣城一带有一定影响力,因此煽动山越,反叛孙权,这是在孙权后方安插了一个不定时炸弹,不过叛乱很快被陆逊所平定,所以没有造成孙权顾此失彼的局面。

这里还是要说一下,曹操南征的方向,其实相对来说,南征的路线,相对利于曹军骑兵机动作战的还是在襄樊一线,也就是走当初曹操打荆州时的路线,但是曹操并没有怎么做,而是选择了濡须,虽然濡须和长江相连,突破此地可以沿江东下,攻打建康,但是此地未必是最利于曹军作战的,毕竟曹军水师虽然经过训练,可是和孙氏水师相比,还是不足够强。

个人认为曹操不走襄樊一线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毫无疑问,荆州是三方势力盘根交错的地带,一旦曹操大军从这个方向南下,的确相对利于骑兵机动。

但问题是,这势必会令孙刘联盟再次形成,即便曹操打下荆州,还是难逃被孙刘双方两面夹击的困境,所以莫不如单独对孙权施压,这样既可避免和孙刘双方作战,也可以加深孙刘联盟的裂隙,毕竟孙权心里不舒服啊,说好一起抗曹,结果刘备呢?一直在偷偷发育啊,抗曹这活主要是孙权干的。

话说回来,曹操大军南下,以张辽、臧霸为先锋,但是此次出征,对双方来说,最大的敌人是天气。

《三国志.臧霸传》霸从讨孙权於濡须口,与张辽为前锋,行遇霖雨,大军先及,水遂长,贼船稍进,将士皆不安。

张辽、臧霸率领先锋部队先行抵达战场后,因为大雨的原因啊,相对利于孙权水师作战,张辽就算在勇猛,也无法在大雨天率领步骑和水师作战啊,曹军将士心中恐慌是可以理解的,张辽也想撤退,但是被臧霸劝阻了。

臧霸劝说张辽等待曹操军令,不能擅自撤军,最后张辽也同意了,曹操最后也是让两人率军撤回,张辽也是放下心来,没有在天气恶劣时,成为孙权各部的目标。

恶劣的天气,对曹军造成影响,对孙权所部也是同样的。

《三国志.董袭传》曹公出濡须,袭从权赴之,使袭督五楼船住濡须口。夜卒暴风,五楼船倾覆,左右散走舸,乞使袭出。袭怒曰:「受将军任,在此备贼,何等委屈也,敢复言此者斩!」於是莫敢干。其夜船败,袭死。

孙权将领董袭奉命驰援濡须,同样遭遇了极端天气,他和张辽一样选择奉命坚守,誓死没有下船,结果战船被暴风吹翻,董袭就这样死了,可以说双方在对峙期,尚未发生激烈交战,孙权就折损一员将领啊,而这也多少预示最后的结局。

其实随着战事拖延,时间是对孙权有利的,因为曹操选择南征的时机大部分是在秋冬季节,此时南方雨水较少,河水水位下降,相对利于曹军主力的步骑突进,而不利于水师机动,可是战事一旦拖延,随着春天临近,河水水位上升,就是孙权一方的优势期了。

按照常理曹操是会撤军的,可是这次他没有,而是坚持和作战,双方因此在濡须一带展开激战。

历史没有太多关于此战细节的记载,只不过孙权一方将领的确打的很艰苦。

《三国志.徐盛传》曹公出濡须,从权御之。魏尝大出横江,盛与诸将俱赴讨。时乘蒙冲,遇迅风,船落敌岸下,诸将恐惧,未有出者,盛独将兵,上突斫敌,敌披退走,有所伤杀,风止便还,权大壮之。

据记载,当时孙权一方的吕蒙、蒋钦、徐盛、朱然都参加这次大战了,诸将奋战,但是并未击退曹操,相反,最想服软的是孙权。

《三国志.吴主传》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脩好,誓重结婚。

《三国志.臧霸传》后权乞降,太祖还,留霸与夏侯惇等屯居巢。

《三国志.徐盛传》及权为魏称籓,魏使邢贞拜权为吴王。

就算孙权一方打的再凶,没有击退曹军是实事,而且孙权是率先退军的,这意味着什么,显然当时曹操并未大胜,并未重创孙权各部,毕竟历史上没有关于此战曹操在军事上大胜的任何记载。

那么孙权为何撤军了呢?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孙权各部支撑不住了,不是所有将领都像吕蒙、蒋钦、徐盛、朱然那样为孙权卖命的,因为孙权集团内部士卒大多是将领的私兵,如果曹军在濡须一带给予足够就是压力的话,那么退一步会是很多人的选择,毕竟退一步后,孙权一方还有防守的余地。

但这里就值得注意了,吴书记载是用了“请降”,而魏书用的是“乞降”,这一字之差,可是天壤之别啊,只是具体是哪种情况,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是知道,此后孙权就是被曹魏册封的吴王了。

这是影响后来三国格局的一战,虽说曹操没有没了孙权,但是基本上打消了孙权向北扩张的意图,加之同年孙权集团的重臣鲁肃病逝,鲁肃是联刘抗曹的坚定支持者,他死后,吕蒙接替了他的位置,但是吕蒙是坚决对关羽下手的人,濡须之战的影响加上吕蒙代鲁肃,这促使了孙权下定决心,对关羽下手。

《三国志.吕蒙传》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这是吕蒙给孙权献策最关键的一部分,也就是拿下关羽,全据长江,这个策略,不仅得到了孙权的认可,可能也获得了孙权内部大多数人的支持,既然北上的压力太大,莫不如趁机向西扩张,提升自己的实力。

或许这就是曹操想要的结果,有点像孙权刘备是一个容器内的两个正在膨胀的气球,而曹操将主要力量放在了压制孙权这只气球上,孙权也就去挤压刘备的空间了,因此便有了襄樊之战,孙权吕蒙偷袭江陵,斩杀关羽的事情了。

参考资料《后汉书.献帝纪》《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臧霸传》《三国志.张辽传》《三国志.吴主传》《三国志.董袭传》《三国志.吕蒙传》《三国志.徐盛传》《三国志.陆逊传》

#三国两晋南北朝#孙权#曹操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