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重庆男子频拔邻居充电桩,不接受电动车至此地步,谁能解?

2020-10-22新闻9

这两天,一则“重庆男子频拔邻居充电桩”的新闻引起了不小的社会舆论,为何要这么做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他非常担心邻居的新能源车在充电时发生自燃,“怕把整栋楼给燃了“。

在网上公开的一段调解视频中,能感受到这位邻居的激动情绪。除了表达他对车辆自燃的担心,还有几句话也甚是扎心:

“你了解过现在很多自燃事件么?”民警解释,充电桩是经过国家电网和物业审批后才允许安装的,他立马说道:“物业审批就不应该通过!“

民警耐心解释道:现在新能源车国家都在提倡,无奈这个解释让他更加激动,说道:“你是傻子是不是,你把你的车换成新能源车试试。”

好在后面经过一番耐心调解,明确这个充电桩用的是220V家用电,不是高压电,这位邻居的态度才开始缓和。

这个新闻引发了网友热议,从大家的评论里能够感觉到,虽然拔掉邻居充电桩这种行为不太理性,但对于“电动车充电会自燃,会引爆整个车库,会烧掉一栋楼”的担心,却得到了不少人的声援和支持,“万一出事,谁来负责?谁赔钱?”

所以,相关审批流程及物业的日常管理是否令人放心,又是另一个更深层面的问题——然而,消费者买了新能源车,小区物业却不允许业主在车库安充电桩的事情也很普遍。

《车业杂谈》有两位小伙伴都遇到了这样的难事,《想给纯电新车安充电桩多费事?小区物业:上报总部、签四方合同》这篇文章里详细讲述了大家的安桩难事——由于流程太繁琐,至今都未解决。

为了这事,有人甚至将物业告上了法庭,仔细想来也能理解。

邻居担心起火,拔充电桩也好,小区物业不允许安充电桩也罢——类似事件所引发的讨论,暴露了公众对于新能源车的认知问题亟待解决,这也是新能源车推广中的一大阻力。

笔者觉得,这件事依然要分成两部分来看:第一,新能源车的自燃原因和预防措施;第二,我们如何看待新能源车的自燃现象。只有把这两个问题剥离开,我们才能将公众的焦虑和误解分解到各个责任主体上来。

相比燃油车,新能源车还算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家对于新鲜事物存在抵触心理是正常现象。曾几何时,国家层面在推广新能源车时,各种政策利好迎面而来,这个阶段不乏投机者,一味追求产业规模获取利益,在相关技术法规尚未健全时,玩套壳组合、弱技术管控,重销售模式,导致初期的电动车质量参差不齐,事故出现又拿不出充足的调查报告予以解释——“电动车不安全”的印象往往源于那个混乱期。

新闻学曾流行一种说法,叫做 “message=massage”,意思是,信息就是一种按摩。公众对于电动车自燃的恐惧心理很容易被媒体捕捉到,那么对于电动车自燃的报道当然就不会被错过。

一来二往,有关“电动车自燃”就形成了一个公众话题,可能一起自燃事件,除了被新闻报道,还会被媒体反复盘点举证,多平台转发。可以想象,那位频频拔桩的好邻居一旦对这件事上了心,在互联网的算法时代,自然会长期陷在这类信息里,心生忧惧,不足为奇。

不是说电动车自燃事件应该被弱化,而是说不能仅仅停留在博关注的层面。笔者觉得很遗憾的是,在每次听闻自燃事件后,后续的原因调查却总是看不到足够的信息,或者说后续的传播力度总是不及事件本身,公众的知晓十分有限。实际上,充电自燃的原因很多,尤其是“众包合作”模式下生产的小品牌纯电汽车,充电桩和电池多半委外生产,若出现问题,往往扯不清责任主体。这个时候,相对成熟的大品牌如何回应,也影响着公众对电动车安全性的认知——

当然,展开调查并披露原因对车企的危机公关能力也是极大挑战,甚至说,这是新能源汽车品牌之路的必修课。

近日,某新势力品牌车型在某地接连发生两起自燃事故。笔者注意到,网上已经流传出有关情况的汇报,其中一起自燃事件就出现在车辆充电时。由于车辆涉及当地的出租车电动化项目,此事件得到了当地政府及汽车企业的及时关注,文件中交代了车辆运营投放背景、自燃原因及车企的回应态度——尴尬的是,该品牌正在筹备上市,出现这样的事故必然对其造成不利影响。也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企业的及时反馈关乎诚意和诚信,在这个节骨眼至关重要。事已至此,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是当务之急。

写在最后

:一个市场,需要大家共同去经营。在新能源电动车的推广中,不能仅靠车企以营销思路告知这类车型的利益点,还应有相关机构、单位的参与,以告知大家如何甄别合格的新能源车、如何正确使用、保养新能源车,相关配套的管理举措已应该尽快形成标准落实到物业和充电桩行业。同时,主流媒体在传播时也应配合多对新能源车的技术原理和保养技巧进行科普,对自燃事件予以客观报道和跟踪,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起到监督和积极引导作用。

#新能源#充电桩#电动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