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46岁男子急性心梗、心脏反复骤停,生死速递连环救治终获救

2020-10-22新闻10

近日,46岁的建筑工人陈师傅因突发意识丧失被工友们紧急送入长沙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就诊。

接诊医师判断为呼吸心跳骤停,迅速予以心肺复苏、电除颤、气管插管等处理,陈师傅恢复了自主心律。

然而心电图提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命悬一线,考虑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心脏骤停。

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副主任马丽霞立即与陈师傅家属进行电话沟通,决定为陈师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

在心血管内科首席专家傅广的指导下,心内科团队及导管室介入团队迅速开通“罪犯”血管,成功实施再灌注治疗。

抢救过程中,陈师傅多次发生心脏骤停,经过纠酸、抗心律失常药物、心肺复苏等处理,电风暴(24h内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反复发作2次以上)最终得到有效控制。

术后在呼吸机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陈师傅被送入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抢救及脑复苏。

术后第4天,撤除IABP循环支持;

第5天陈师傅清醒,成功脱离呼吸机并拔除气管插管;

第6天顺利转入心血管内科一病区重症监护病房(CCU),意识清晰,无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并发症。目前,陈师傅心功能恢复良好并顺利出院。

陈师傅之所以能够成功脱险,一是在发生心跳骤停后的第一时间,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保证了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有效灌注,为后续治疗创造了机会;

二是准确诊断,胸痛中心团队通过迅速判断,确定了陈师傅发病的罪魁祸首是急性心肌梗死,并成功开通了闭塞血管,拯救了存活心肌;

三是陈师傅家属及朋友的配合,对医护人员充分信任并积极配合是各种救治措施得以及时施行的重要因素。

据调查,我国每年大约有180万人死于猝死,其中心脏性猝死占比75%。而在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中,80%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

主要死亡原因是急性心肌梗死引发的恶性心律失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导致心脏骤停。

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可能发生心脏性猝死。

冬季是心肌梗死高发季节,做好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可有效避免心脏性猝死。

什么是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在一定诱因的作用下,斑块破溃、内膜下出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持续痉挛,冠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当心肌严重持续缺血(>20-30分钟),心肌就会缺血性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

1.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类型,因此要重视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等情况。

2.早晨6点至中午12点是冠心病患者的“魔鬼时间”。

这个时间段通常是人们经过夜间休息后刚刚清醒,机体的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心肌收缩力、心率、血压增高,容易使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3.饱餐。特别是进食大量高脂肪食物后,血脂短时间内增高,血黏度增高。

4.寒冷。低温使血管骤然强烈收缩,不稳定斑块破裂诱发心肌梗死。

5.劳累、情绪激动、血压骤升或用力排便时亦可使斑块破裂,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6.经常熬夜加班、工作压力大也会使机体的交感活性增强,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7.气候变化是重要外部诱因之一。

据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呈明显的季节相关性,冬季天气寒冷发病率明显增高。

冠心病患者清晨从温暖的室内到室外活动,冷空气会使全身血管骤然强烈收缩,血压升高,使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诱发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发生急性闭塞,最终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另外,进入冬季人们户外运动减少,在室内吸烟、熬夜打牌和高热量饮食等不良习惯,均可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粘稠度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冬季如何预防心肌梗死

1.避免晨起外出锻炼,户外运动要适量

冬季清晨室内外温差较大,又是冠心病患者的“魔鬼时间”段,此时进行户外大运动量锻炼,诱发心肌梗死的风险明显增高。

冬季最佳外出活动时间建议在阳光充足、室外温度升高时,且外出时要注意保暖,尽量佩戴口罩、帽子和手套。

2.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饮食清淡,不暴饮暴食,不熬夜,避免长时间室内聚集活动,不吸烟酗酒,保持心情愉悦,减轻工作压力和强度。

3.冠心病患者要长期坚持药物治疗

每3个月门诊复查1次,监控好冠心病危险因素。

4.冠心病患者要随身携带硝酸甘油

如有心绞痛发生,要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及时缓解心肌缺血,避免心肌梗死的发生。

症状反复发作或者持续不缓解要及时拨打120到医院就诊。

(编辑zebra。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长沙市第一医院董博 周美云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心脑血管#心肌梗死#冠心病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