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北京:449栋高龄老楼美颜健体

2020-07-21新闻6

莲花池西里6号院内,老楼经过改造后焕然一新,绿树映衬红墙,电梯平层入户,小区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

营房西街1-5号楼居民维护小区环境。

莲花池西里6号院内,老楼改造加装了电梯,8号楼5层的丁晓明老人享受到了电梯的便利。

提起改造后的好处,在营房西街4号楼住了大半辈子的张连生用了句好处多多,“楼道干净了,‘蜘蛛网’似的电线都入地了,楼下有花园了,停车也不打架了,邻里间的亲切劲儿又回来了。”

北京新版城市总规则提出,老城不能再拆了。城市更新模式要从粗放的“大拆大建”转向“绣花式”的精细化管理。

“十三五”时期,北京启动新一轮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试点,更加注重规范化与“内外兼修”。市住建委独家披露,2017年到2020年,北京市累计确认396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涉及住宅楼3301栋,居民31.5万户。截至目前,已有57个项目完成全部改造整治内容,涉及住宅楼449栋,4.3万户居民通过综合整治过上了新生活。

新思路

“六治七补”让老楼更健康

提起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基础设施,比如楼体增加保温层、屋面增加防水层、墙面粉刷一新。然而,要让改造走入居民心坎儿,仅仅为老楼“穿衣戴帽”还不够。

2017年,在“十二五”时期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基础上,北京提出将中心城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与“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相结合,启动了新一轮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试点,并于2018年印发《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方案(2018-2020年)》。

正是在这版方案中,“六治七补三规范”的新思路清晰了起来。即:治危房、治违法建设、治开墙打洞、治群租、治地下空间违规使用、治乱搭架空线,补抗震节能、补市政基础设施、补居民上下楼设施、补停车设施、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小区治理体系、补小区信息化应用能力,规范小区自治管理、规范物业管理、规范地下空间利用。

同时,具体整治内容采用“菜单式”。每个纳入综合整治的老旧小区,除了诸如抗震加固、节能改造等基础类改造外,还可以根据业主意愿自选改造内容。“我们总结为六有:即组织实施有章法、整治内容有菜单、资金筹措有探索、长效管理有机制、审批流程有简化、项目实施有跟踪。”市住建委副主任冯可梁说。

典型案例

东城区营房西街1到5号楼

半年完成改造引入物业公司

东城区营房西街1到5号楼,是清一色的6层住宅楼,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设施设备逐渐老化,这里也开始出现老旧小区的“通病”:屋面漏水、下水管堵塞、冬天不保温、违章建筑多、缺乏公共空间。“特别是上下水管线太细了,长年堵塞,到后期得从四层开始疏通。”张连生回忆起三年前的生活。

“2017年4月,我们组织了对居民需求的调查,90%以上居民提出了小区环境改造的诉求。”法华南里社区党委书记陈淑凤记得,在统计的心愿清单中,上下水管线改造、节能保温改造、公共区域改造排在前三位。

居民的诉求向上反映后没多久,营房西街1到5号楼即被列入东城区2018年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试点之一,确定节能改造、加装电梯、架空线入地、上下水改造、补建停车位等内容。为了推进整治工作,街道和社区组成工作专班,按楼包片挂出“作战图”,6个月便完成改造工作,并在1、2、5号楼内引入了物业公司。

“唯一的遗憾就是加装电梯的动议没能通过,老人上下楼还很难。”张连生说道。

破难点

老楼一年加装电梯555部

盼望电梯,是老楼居民多年来最强烈的呼声。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居民群众的加梯呼声越来越高。早于2010年开始,我委就开始探索推进老楼加装电梯工作,但由于审批程序复杂、政府没有资金补助、业主利益协调难、管线改移时间长等原因,成功加装电梯的数量不多。”冯可梁坦言,2010年至2016年的6年时间内,只有部分中央单位和驻京部队的老旧小区加装了255部电梯。

如何破题?“十三五”开局,新政策带来新变化。

2016年8月,《北京市2016年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试点工作方案》 出台,不仅提出老楼加装电梯无需办理立项、用地、规划和施工许可审批手续,简化了审批流程,还明确将给予财政补贴。

从城六区试点开始,老楼加装电梯工作开启“加速度”。2017年、2018年、2019年这三年,本市分别完成加装电梯274部、378部、555部。

典型案例

莲花池西里6号院

156户居民等来入户电梯

莲花池西里6号院,便是北京市2017年十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试点之一,通过节能保温、加装电梯、适老改造、管线更新及环境美化等12项改造,院内的6座楼体和院落环境得到改善,特别是4座多层楼内的156户居民,终于等来了电梯。

“我们反映了6年,等了6年,终于成真了,大家可高兴坏了。”住在8号楼5层的丁晓明老人说,莲花池西里6号院建设于上世纪80年代末,住在这里的348户居民中,75岁以上的老人就超过半数。就以8号楼举例,居民的平均年龄是84岁,77岁的他在楼里都算年轻人,“这个岁数爬楼,真的是得手脚并用。”

“确实,居民们要求改造的呼声很大,可因为涉及到大量的资金投入,迟迟没有进行,直到赶上新一轮改造试点。”丰台区老旧小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从将莲花池西里6号院列入试点起,各方就下定决心,这是一次自下而上、应改尽改的工程,项目改造前就征求了全体居民意见,得到了97.6%的居民支持。

平层入户的电梯加装方案,就是反复摸底各层住户需求后、多次修改的结果。13部1000千克、可容纳医疗担架进入的大尺寸电梯,直接通达各家的门口,以避免影响低层住户的通风和采光。同时,院内随处可见的座椅、用透水砖铺设成的环形步道,以及消失的马路牙子,看似并不起眼的细节都是体贴入微的表现。

“现在的莲花池西里6号院,房子是暖的,灯是亮的,水是清的,路是平的,树是绿的,真正是一个春有花、秋有果、夏有荫、冬有绿的幸福小区。”丁晓明老人笑着说,就连住在养老院的人都搬回来了。

建长效

老旧小区要能自我“造血”

449栋老楼“旧貌换了新颜”,更多的老楼也在等待惠民的“春风”。而随着一批老楼完成基础设施提升,人们发现,老旧小区改造并非一劳永逸,只有建设与管理并重,才能让改造效果长期保持。

2020年4月24日,北京市出台《2020年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方案》,不仅明确“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将新开工80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还特别强调要探索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后长效管理机制。

工作方案提出,要在老旧小区引入物业服务企业,居民同意物业服务标准、收费标准,并签订物业服务协议的,综合整治项目方可实施。同时,要积极探索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后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升业委会和物业管理委员会的组建率、物业管理的覆盖率、党组织工作的覆盖率。

“探索多样化、可持续的实施路径,激发居民自主意识和企业参与热情,促进老旧小区有机更新,解决的就是既要改得好也要管得好的问题。”冯可梁表示,要想破解市场化实施难题,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就得建立起居民出一点、企业投一点、产权单位筹一点、补建设施收益一点、政府支持一点等“多个一点”方式的资金筹措模式。

典型案例

石景山区六合园南社区

“鲁谷模式”反哺物业公司

社会资本如何参与老旧小区改造?鲁谷街道的六合园南社区,正在进行着一场全新的探索。

建成于1993年的六合园南社区,属于典型的砖混结构房屋,经过27年的时间,早已不复往昔风采。“总结起来就是,一层堵、顶层漏、其他层窗户会飘雨。”小区物业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孙小平,在社区住了20多年。她说,老街坊们多年来念叨的,就是老楼何时能纳入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的名单中。

2020年,老街坊的盼望终于有了回应。以鲁谷街道为实施主体,将五芳园、六合园南、七星园南三个小区纳入2020年北京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名单中。

“老楼怎么改,过去的试点项目蹚出了许多经验,可改后怎么管?以前不少老旧小区的改和管是脱节的,改完后没有管理,又变回老旧小区了。”鲁谷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先侠,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得建立一套长效机制。最终成型的,是“物业先行、整治跟进,政府支持、企业助力,群众参与、共治共享,资本运营、反哺物业”的“鲁谷模式”。基础类项目由市区两级财政资金投入,新建停车综合体、自行车棚改造等自选类项目和社区运营服务由社会资本投资、运营。街道授权资本方通过运营区域内低效闲置空间、停车管理权、广告收益等来获取合理回报,并要求资本方将部分收益反哺给物业公司。

4月,鲁谷街道发出“打包式”招标文件,由一家公司对三个老旧小区项目同时进行施工和运营。6月,愿景集团中标。明确将对小区停车楼等进行不少于2300万元投资并负责后期运营管理。7月4日,六合园南社区率先迎接施工单位入场,将陆续开展节能保温、屋面防水、架空线入地、雨水管线更新等改造内容。

“最快今年冬天,我们就能住上‘新’房了。”正式动工后,孙小平和其他几位委员时不时就会到现场转转,监督改造工程的实施。

本报记者 赵莹莹 文 邓伟 摄

大数据

经初步统计,北京市新一轮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实现:

拆除违法建设 4.5万平方米

节能改造 353.42万平方米

抗震加固 0.4万平方米

楼内上下水立管改造 2582根

拆除外窗护栏 6.9万个

楼体清洗粉刷 241.2万平方米

绿化补建 15.9万平方米

硬化路面 23.3万平方米

铺装透水砖 27.8万平方米

小区给水管线改造 1.3万米

雨水管线改造 3.1万米

污水管线改造 4.2万米

架空线入地管廊建设 14.1万米

完善路灯公共照明 2071套

完成监控安防 848套

#老楼#北京#电梯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