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李世民和魏征的关系真的有那么好吗 嫠不恤纬魏征

2020-07-21知识6

魏征传节选翻译 魏徵(580-643)魏征(580-643)字玄成,河北魏州曲城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隋文帝杨坚与唐太宗李世民在治理国家方面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李世民又不是开国皇帝,没什么共同之处。李世民跟隋炀帝杨广倒是有不少共同之处。比如大兴土木,建造许许多多的宫殿、建造规模宏大的皇陵。比如穷兵黩武,四处寻衅挑起战争,为远征辽东不顾百姓死活。李世民说“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意思是老百姓都是贱骨头,容易无事生非,应该让他们长期当牛做马。有些百姓不堪忍受繁重的劳役,故意把自己的手脚折断。唐太宗知道后就下了一道诏书,不仅下令处罚这些刁民,还强迫这些残疾人继续服役。连很多大臣都认为,唐初刚刚经历了战乱,国家和百姓并不像隋朝那么富裕,唐太宗这么做简直比隋炀帝都过分。但是唐太宗表面虚心纳谏,实际上继续我行我素,到死也没觉得自己有什么对不起百姓的地方,还总自我夸耀自己的文治武功古往今来无人能超越。实际上,魏征临死很担忧大唐会不会灭亡在他手里。刘贶《续说苑》记载:”魏征疾甚,太宗与太子再临其第,征加朝服拖绅。帝见征悲懑,拊之泣恸,问所欲言,对曰:’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意思是唐太宗看到已经不久于人世的魏征还是那么忧伤烦闷,就问他还有什么要说的。魏征回答:“我自家的事没什么可担心,我担心的是大唐会改朝换姓。果然没过多少年,周武就取代了。求文言翻译《新唐书 魏征列传》它日,宴群臣,帝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间关草昧,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为国家长利,征而已。虽古名臣,亦何以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魏征的这句完整的原话是啥? 这句话不是魏征说的,2113是唐太5261宗对魏征的评价。原话4102出自《旧唐书·魏征传》:以1653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全句的意思是:用铜镜做镜子,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着装;把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朝代的更替,从中吸取教训;把人作为镜子,可以明白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哪里做的好。扩展资料:唐太宗说这句话的典故: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现在也有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参考资料:-以铜为镜李世民真的那么爱哭吗?真的哭过很多次吗? 最近看电视剧《贞观之治》,李世民晚年的时候经常因为老臣的背叛与离世、儿子的谋反、公主的出嫁而哭。那…大唐新语卷一魏征译文 魏征有大志,大耻小节,博通群书,颇明王霸之术。隋末为道士,初仕李密,密败归国。后为窦建德所执,建德败,委质于隐太子。太子诛,太宗稍任用,前后谏二百余奏,无不称旨。太子承乾失德,魏王泰有夺嫡之渐。太宗闻而恶之,谓侍臣曰:“当今朝臣,忠謇无逾魏征。我遣辅太子,用绝天下之望。乃以为太子太师,征以疾辞。诏答曰:“汉之太子,四皓为助。朕之赖卿,即其义也。知公疾病,可卧护之。征宅无堂,太宗将营小殿,辍其材以赐之,五日而就。遣使赍以素褥布被赐之,遂其所尚。及疾亟,太宗幸其弟,抚之流涕,问其所欲。征曰:“嫠不恤纬,而忧宗社之陨。征状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胆气,善得人主意。身死之日,知与不知,莫不痛惜。《新唐书》魏征传 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意思是寡妇不为织布的线少而发愁,只担心国家的兴亡.宗周 中国西周时期王都。即镐(hào)京,与丰京合称丰镐。贞观之歌可能出现唐太宗哭魏征吗 魏征病重时,唐太宗带着太子李承乾与衡山公主(后来改封新城公主)一起去看望他,抚之流涕,问所欲言,征曰:“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魏征死后,唐太宗听到消息后再次痛哭流涕,发丧时唐太宗亲自登上西楼,望丧而哭。李世民和魏征的关系真的有那么好吗 [内容简介]本书以第一人称的笔记手法,生动再现了唐太宗的领导艺术及其政治手腕,还原了历史本相。李世民登基后,放过了为兄长出谋划策的党羽,收编过来,为我所用,顺利化解了流血政变后的不稳定因素。唐太宗最厉害的治官手法是折腾官员,让他们按自己的需要成长,贞观盛世的一大批名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尉迟恭、李靖等在唐太宗的麾下服服帖帖,任他驱使,哪怕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足见唐太宗治官之道的博大精深。魏征,是我亲手打造的一个神话。贞观十六年,魏征终于一病不起。我前去探视的时候,才发现他节俭到家里连一间像样的居室都没有的地步。更没想到的是,这位陪伴我十几年的老臣在生命垂危之际,口里还气若游丝地念叨着“嫠不恤纬,我担心的只是国家的兴亡”这样的话,忧心着大唐的社稷。于是我又当场将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结为姻亲。魏征死后,我不但加以厚葬,还停止上朝五日并亲自撰写碑文,并将魏征的画像悬挂在凌烟阁上。并且感叹自己失去了一面可以借鉴的“镜子”。不过,又有谁能想到,就在魏征死后没多久,我会勃然大怒,亲自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约。又下令推倒魏征的墓碑,磨掉我一手为他撰写的碑文。将这面。

#李世民#衡山#唐朝#镜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