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复兴”、“创立”、“发展”,为何说隋朝的文化构成离不开这些

2020-07-21新闻13

隋朝虽然短命,但其实是中国历史上相当强盛的一个时代。隋朝所存在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不仅将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的国家重新统一,并且还将传统的疆域范围大大扩大。除此之外,隋朝还积累了相当多的财富,在制度上亦有有益的改革。隋朝的这些遗产都为随后唐朝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唐朝也可以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继承了隋朝的统治,因此后人才会常常将隋唐合称。

除了以上所说的政治上、经济上以及军事上的成果之外,隋朝其实在文化上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南北朝作为一个分裂的时代,其文化状况也是相对比较混乱的,任何一个小王朝所推行的文化政策都无法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作用与影响。因此,在南北朝时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政策。隋朝建立之后,便在文化上对全国进行了重新的整理和变革,这样的变革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隋文帝和隋炀帝的个人喜好,但事实证明,这样的变革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的,这些文化政策在唐代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延用。

本文希望通过介绍,令读者们对隋朝在文化上的几点变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令读者们清楚这些文化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隋朝时期形势图

复兴儒学与创立科举

儒家学说自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便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确立了一种独尊的地位,历代的帝王不论是真心尊崇还是阳奉阴违,基本都要将儒学基于思想核心的地位。然而,南北朝时期长期的分裂,使得儒学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大大减弱,社会上因此出现了各种乱象。《隋书》中对南北朝时期社会上的乱象有这样的记载:

"君无君德,臣失臣道,父有不慈,子有不孝,兄弟之情或薄,夫妇之义或违,长幼失序,尊卑错乱。"

而隋文帝对于这种情况是相当不满且相相当痛心的,隋文帝则曾这样说过:

"儒学之道,教训生人,识父子君臣之义,暂知尊卑长幼之序,升之于朝,任之以职,故能赞理时务,弘益风范。"

因此,在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新恢复儒学的独尊地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首先,隋文帝提高了孔子以及孔家后人的地位。隋文帝将孔子尊为"先师尼父",并将孔家后人封为邹国公,这样一来,孔子以及孔家的地位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儒学的地位也因此得到了提高。

其次,隋文帝命人在全国各地搜集和整理儒家经典。在南北朝长期的分裂之中,许多经典的儒家典籍都因为统治者的政策或者战乱而散失各地,甚至还有典籍因此而遭到破坏和焚毁。隋朝建立后,牛弘向隋文帝提议搜集和整理儒家典籍:

"勒之以天威,引之以微利。若猥发明诏,兼开购赏,则异典必臻,观阁斯积,重道之风,超于前世,不亦善乎!伏愿天鉴,少垂照察。"

隋文帝采纳了牛弘的建议,命人在全国各地搜集散失的儒家典籍,统共搜集了3万多卷。搜集完毕之后,隋文帝又专门组织相关学者对这些儒家经典进行解释和注释。隋文帝此举实际上为日后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否则,大量儒家典籍的丧失对于儒家学说在未来的发展会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儒家创始人孔子

再次,隋文帝在全国范围内直接推动儒家学说的传播和发展。例如,隋文帝在全国各地的学校推动儒家经典的传授和学习,并大力任用和提拔精通儒家学说的学生。除此之外,隋朝朝廷还举办了各类讲解儒家学说的讲论活动,隋文帝时常会率领文武百官亲自到场,这使得社会上很快形成了尊崇儒学的风气。

最后,也是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便是隋文帝通过建立科举制,使得儒家学说成为了影响后世人才选拔的主要学说。隋朝开皇十八年,隋文帝颁布诏令:

"诏京官五品已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这一诏令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建立,而儒家学说则成为了考试的主要内容,应试的学子必须要精通儒家学说,儒学自此成为了天下读书人和官员共同尊奉的学说,儒学也就此真正奠定了其在政治和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科举考试现场

恢复佛教、发展道教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原以来,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在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遭到严重打击,特别是北周武帝所实施的灭佛政策,使得佛教遭受到很大的冲击。而隋文帝恰好与佛教的渊源很深,隋文帝本人就出生在寺院中,又受到尼姑的抚养,因而对佛教有着相当深厚的感情。因此,在建立隋朝之后,隋文帝便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佛教发展的措施。

隋文帝对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财政支持与法律保护。首先,隋文帝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佛像、修建寺庙,同时,一改前朝严禁百姓随便出家的禁令,放任百姓随意入寺为僧。开皇二十年时,隋文帝更是直接下诏,若是有人偷盗、毁坏或是对佛像不敬,便将严厉治罪:

"敢有毁坏偷盗佛及天尊像,狱镇海渎神形者,以不道论。沙门坏佛像,道士坏天尊者,以恶逆论。"

佛教的寺庙内景

其次,隋文帝在朝廷之中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和官员对佛教的发展加以管理,这一机构便是昭玄寺。这既是对佛教发展的一种保护,也是以官方力量推动佛教的发展。

推动佛教发展并不意味着隋朝就打击其他宗教的发展,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人都对道教的发展十分支持。隋文帝所取的"开皇"这一年号,实际上就来自于道教的典籍,与元始天尊有着密切的关系:

"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

所谓"开皇",在道教中就意味着新纪元的开始,由此也可以看出隋文帝以此为年号的用意。而隋炀帝则是与当时的一位著名道士徐则关系密切,对其尊敬有加。正因为与徐则的密切关系,使得隋炀帝对当时得道的道士都是相当尊敬,甚至亲自以弟子之礼,请当时的知名道士王远知在京城设玄坛,足可见隋炀帝对于道教的尊重与重视。

著名的道家建筑

文学的交融

南北朝的长期分裂,使得当时的文学风格也出现了分裂,形成了南方和北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风格。在《隋书》中对南北朝的文学风格有这样的记载: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漪;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简单来说,也就是北方的文学风格更加质朴、更加恢弘,而南方的文学风格则更加华丽。隋文帝长期生活在关陇一带,因此深受北方文学的影响。他认为南方的华丽文学只会令人腐化,贪图于享受,因而对南方的文学风格并不喜爱。

隋文帝杨坚

因此,在隋文帝时期,隋朝的文学风格是偏向于北方风格的。而隋炀帝则与其父亲不同,他的文学修养要更加深厚,并且对南北方的文学风格也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隋炀帝曾经在扬州担任10年总管,在此期间,他招募了大量的文人进入他的王府,时常与这些文人进行文学艺术上的交流,这使得隋炀帝对南方的文学风格十分喜爱。

在隋炀帝统治期间,南方的文学风格也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流行起来,并与原本流行的北方文学风格相互交融,隋朝的文学风格因此更加多元,也更加包容与大气。

我们常讲唐代的文学是恢弘大气且兼容并包的,这当然与唐代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也离不开隋朝文学风格的影响。正是因为隋朝时期所进行的南北文学的融合,使得唐朝的文学能够在此基础上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历经二代的隋朝

结语

隋朝虽然短命,但确实为后世留下了相当多的遗产,唐朝的辉煌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建立在隋朝所立下的基础之上的。而除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遗产之外,隋朝在文化上也为后世留下了相当多的遗产。

具体来说,隋朝在恢复儒学的地位、建立科举制度、发展佛教和道教以及促进南北文学的融合上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隋朝在文化上的这些政策被后来的历史证明了其基本上都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的。

因此,我们在看待隋朝这个王朝的时候,不能仅仅看到它短命的一面,也不能仅仅看到隋炀帝所施行的政策导致的底层百姓的不满,而应该同时看到隋朝所完成的功绩和贡献。从其功绩和贡献来说,隋朝虽然仅仅存在了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但其存在的意义是相当重要且相当深远的。

参考资料:《隋书》、《资治通鉴》等。

#隋唐#君王皇帝#宗教信仰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