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曹丕见两牛打架,要曹植即兴作诗,诗中不能有牛字,结果流传至今

2020-10-24新闻7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

文首即为三国时期大才子曹植所作之诗《七步诗》,但却并未记载于《三国志》中,而是记载在《世说新语》之内。因而曹丕之诗在后世陆续出来了好几个版本,但都基本都相差无几。

而其中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以直接的视听语言传播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版本——“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而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却是一个兄弟相残的悲剧。

曹操膝下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曹冲以仁爱智慧最得曹操喜欢,可惜天妒英才,曹冲虽然有“称象”的典故流传千年经久不衰,但其本人却在13岁的时候就早早因病离世,是在令人感到惋惜。

公元208年,曹冲走后,曹操的其他儿子们便开始明里暗里地进行夺嫡之争,其中曹植以高绝的文采和优良的品行深受曹操喜爱,而曹丕则以心计谋略及臣民拥戴成为另一个曹操继承人的热门人选。

公元217年,在两人的立嗣之争中,曹丕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被曹操立为了魏王世子。公元220年,曹操离世后,曹丕立即兴兵篡汉,将汉献帝刘协赶下了台,建立了曹魏政权。

但成为魏王的曹丕却并不打算轻易放过曹植,在立嗣之争时,曹植也曾有一众大臣拥护,虽然彼时曹植已被曹丕基本架空,但曹丕仍无法消除自己的戒心。于是《七步诗》的典故就出来了。

曹丕让曹植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要讲述兄弟之情,却不能出现有关兄弟的字样,否则等待曹植的将只有死路一条。于是曹植便以豆萁烧豆子来 比喻曹植与曹丕之间兄弟相残的悲剧。

曹丕虽然文采不及曹植,但相比寻常人还是要高出不少的。听到这首诗后,曹丕自然很快就懂了曹植的言下之意,心中一时也有些犹豫,他跟曹植本身并无深仇大恨,还是兄弟手足,加上这曹植还真的七步之内作出了一首诗,故而曹丕也不好意思继续追究了。

但下一首诗,曹丕就没那么容易听懂了。在“七步门”之后没太久,很快又出来了一个“百步门”事件。当时曹丕命曹植陪行出游,但一直心中积郁借酒消愁的曹植却接驾来晚。

这让曹丕又逮住了一个机会:“好啊你,当今陛下召见你居然敢怠慢,看到在井边打架的那两头牛了吗,用他们作一首诗,不准出现‘牛’啊‘斗’啊‘井’啊‘死’啊什么的,百步之内,如不成诗,就地处决。”

相比“七步门”而言,这回从七步变成了百步,看似好像放宽了很多,但是却加上了那么多限制,整体难度其实是加大了的。但曹植何许人也,“才高八斗”这个成语就是由谢灵运之口而出用来称赞曹植的。

果不其然,未及百步,曹植便作出一首诗来:“两肉齐通行,头上带横骨;行至凶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曹丕没想到曹植竟然真的能作出来一首诗,吃瘪之余也就没刻意计较诗的深意了。

而现在再来看这首诗,其实是将曹植曹丕当作牛了。曹植当时早已失势,说自己是牛没什么。但将天子比作耕牛,这可就是明摆着的不敬和辱骂,可曹丕却并未细究,仍由这诗把自己骂了一千多年!

但这首诗是否真为曹植当时所作却有争议,以曹丕当时的敌意,曹植堪堪能够自保,怎么敢在最后说 “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呢,这不是故意找死么?而且这首诗在现在看来都是很容易理解的一首诗,更何况对文学颇有研究的曹丕怎么会不懂呢?

但不论是《七步诗》还是《死牛诗》,至少都说明了曹植之文采的确超绝,并非虚言。可惜这样一个天才,却因饱受猜忌和打压,半生寡欢,最终在公元232年去世,年仅40岁,实在令人感到惋惜。

#诗词歌赋#曹植#曹丕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