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古代没银行、理财产品,那么,家里多余的钱财怎么办?偷偷藏起来

2020-10-26新闻13

现在的人有很多“守财”工具:存银行、买理财、投资等。但在古时,古人是如何“打理”他们的钱财呢?

答案只有两个字:贮藏。

因为,一直以来,儒学都教育大家“勤俭是美德”,所以,我们的老祖先们就养成了“存钱”的好习惯。直到现在,中国人都是世界上爱“攒钱”的民族。虽然这种方式听起来很是“简单”,但执行起来却有各种“奇招”:地下、房梁皆可成为“藏钱地”。

在古代,埋在地下是很常用的一种方式。

先将财物装在一些坛子或罐子里,再直接将其埋于地下。那时候,所藏的“财产”多是些“金银”。以至于,现在还不时有听说,某处的老宅子“出土”了一罐“钱”。

当年,江苏盱眙马湖店村的生产队要挖水渠,一个万姓农民分到了一块地,非常不好挖。但是,在这片难挖的土地下,1982年正月初七这天却“刨”出了重达几十斤的金器财宝。其中,一只重大18斤的金兽最为“值钱”,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重的一只金兽。

此外,在金兽下面是一只做工精美的铜壶。打开壶盖,发现里面是满满的一壶“宝物”,有9块半的金饼和15块马蹄金。之后,经过专家考证,这些“宝物”应属于西汉时期。或是由于战乱或是家中遭遇变故,这些“财产”一直在地下静静的待着。

可见,埋于地下是古时大户人家或有钱人比较青睐的方法。

除此,还有“壁藏”、“檐藏”和“梁藏”等。

顾名思义,“壁藏”是在墙壁里做出个“夹皮层”,钱物可以藏于此处。最著名的案例当属“孔壁遗文”,是在孔子后裔家中的墙壁内发现的。其过程也是极其“偶然”,刘彻任职皇帝期间,鲁恭王为了扩建宫室,就将孔家的老宅给“拆了”。

当时,居然发现某处的墙壁夹层中,藏有一批“古文经传简牍”,有《礼记》、《春秋》、《论语》等等,又被称为“孔壁中经”。可见,这种做法在古时也是常用手段。

至于“檐藏”和“梁藏”,是将“钱物”藏在屋檐下或者悬挂于屋梁之上。不过,这种手法,盗贼也很清楚。“梁上君子”就和此有关联,且古时的房梁也很方便藏身。

那么,“零钱”如何藏?

对此,古人很有智慧,所用的方式就是“积少成多”,和现在小孩子用“储钱罐”存钱的道理同出一辙。待钱满了或者需要用时,就将“钱罐”打破取钱。而古时的“钱罐”也有自己的专属称谓——“扑满”。

正所谓,有“盗”就有“防盗”。

既然大家都知道这几种“藏钱”手段,那么,该如何有效的“防盗”呢?

来看一个案例,是民国时期一个上海名医陈存仁的故事。当年,陈家分家,算家产时,只挖出了8缸银子,和记载的20缸对不上。于是,就扩大了挖掘范围,但还是没有找到。这时,有经验的长辈就提点了,继续往下挖。果然,深处还藏着12缸。

这就是运用了最原始的“防盗”方法,值钱的宝贝都埋的很深。之后,在上层会放上一些装着财物的坛子、罐子等,用来分散盗贼的注意力。

其实,古人对于放置“宝贝”还是很考究的。基本采取“上下分层”方法,就是先放一层,埋上再放一层,如此多次,多的时候会有三、四层。各层之间,会用石板或者砖块压着,土层之间则是填充糯米熬成的液汁和石灰,夯实后密封。有时,会加入一些碎石子和瓦片等,这些都是为了提高“防盗”系数。

可见,这种方式和古人赚一点攒一点的习惯相吻合,“分批”埋下。至于地址,一般会选择卧室或者床下,如果是在院子里,则会做一些“伪装”,比如:茅厕、猪圈、便房等。在“防盗”技术缺乏的年代,埋的深、分层埋都是防贼的方式。当然,还有做的更加“奇葩”的案例,将“钱”藏在粪堆、茅厕这些肮脏之地。这是否可以算是“脑洞大开”?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商代青铜重器“后母戊鼎”,就是在一吴姓人家粪坑下面的窑坑中发现的。当然,更有“高人”,据说一个很有钱的晋商,整天为“藏钱”发愁,后来,干脆将所有银子给“熔化”,浇灌进家中地板。虽然,“藏钱”更多的是为了“防贼”,但是,子孙后代没了钱,同样也会将“目光”锚准老祖先的“藏钱”。

关于古人藏钱,还有一个人尽皆知的逸闻趣事,叫做“此地无银三百两”。相传,有一个人叫张三,他将自己攒了许久的钱放在箱子里埋在屋后。但即使这样,他还是不放心。于是,就找来了一块木板插在藏钱的地方,写上了“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字,才放心地走了。可见,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古人做不到的。

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古人可谓是煞费苦心呀。

参考资料:

【《汉书卷五十三·列传第二十三·景十三王传》、《汉书·鲁恭王馀传》、《银元时代生活史》】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