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古代皇帝为何自称为“朕”,老教授:把“朕”拆开读,就明白了

2020-10-26新闻7

《春秋·左传·正义》载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古代中国自称华夏,其中夏有高雅的意思,而中国第一个王朝,也称“夏”。

夏朝的历史,都是来自春秋编写的史料,以及《竹书纪年》,夏朝的君主都自称为“后”,夏朝的开国皇帝为夏启,他登基之后称“夏后启”、“后相”、“后少康”、“后昊”依此类推。

“天鸟玄命,降而生商”,商汤灭夏后,商王以天自尊,别号“天乙”,历代商王都同天比肩,商末最后两代帝王就是典型,帝乙和帝辛,武王伐纣时,为了取得大义之名,其中一条就是纣王不尊天道。

西周历代帝王,不敢以“帝”自称,所以就称为“王”,比如周武王、周文王,就连帝辛也被冠上了商纣王,春秋乱世,各大诸侯兴起,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称呼,寡人、吾、不榖、余一人之类的称呼。

寡人一词,常常都出现在电视剧当中,听到这个词,想必很多人都觉得孤寡的意思,有高处不甚寒的意思,不过寡人并不是这个,古代以德治国,所谓寡人是寡德之人,这是诸侯王的一种谦卑的自称。

当年刘邦为汉王时,也自称过寡人、隋炀帝为晋王时,也同样自称寡人,《左转》载有: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不仅如此连女子也可以自称寡人,《诗·邶风》载有: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称。

不榖通“不谷”,在先秦时期,这是诸侯之长的谦称,《逸周书·大匡》记载了一场三年大灾荒,周文王在都城召集了诸大臣曰:不谷不德,政事不时,国家罢病。周文王时分为西伯,为西方诸侯之长,当年灾荒时期,他就引咎自责,称“不谷”。

秦始皇攻灭六国,统一天下,以王号已经不能彰显其功业,他自认“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自创“皇帝”,皇帝和朕都是自称,臣民称皇帝为“陛下”,《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皇帝、朕只是秦始皇自创的名讳,后世对秦始皇的评价不一,多以“暴君”相称,什么“焚书坑儒”、大兴土木修建长城,就连李世民也评:。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既然如此,后世帝王为什么不换一个称呼呢?

将“朕”拆开看,其实就明白了,朕,拆开就是“月”和“关”,在古意上,“月”通“舟”,有舟中裂缝之意,“关”在古义上通“灷”,看字形就知道跟火有关。

《荀子·王制》有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水是生命之源,人类依靠着黄河建立了文明,舟是人类渔猎的工具,在远古部落时期,火是可以保部落平安,象征着身份和地位。

舟中的火中能够让人类在迷雾当中保持目标和方向,寓意王朝千秋万代,这也是秦始皇创造“朕”的根本原因,后世帝王也有类似的想法,所以就没有更换朕字。

#先秦时代#君王皇帝#秦始皇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