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广东设施农业用地新规出炉,允许根据实际需要增加用地规模

2020-10-27新闻6

大洋网讯 近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设施农业用地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按照“抓关键、守红线”前提下抓放并举、疏密结合的管理思路,严格保护耕地并为基层实操留出必要空间。《通知》明确提出,允许县级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增加用地规模,由县级自然资源部门根据农业农村部门核定的用地需求研究确定。

允许县级结合实际增加设施农业用地类型

在用地范围和用地规模方面,《通知》体现广东特色、满足实际需求。

结合广东农业发展实际,在国家政策框架下进一步明确用地范围。细化作物生产和养殖生产设施用地类型。将国家政策规定的“作物生产用地”细化为“传统生产种植、工厂化栽培、育苗育种的大棚及日光温室、连栋温室、灌溉排水渠(沟、管)等作物生产设施用地”。将国家政策规定的“养殖生产用地”细化为“畜禽舍、水产养殖设施池塘、工厂化养殖车间、进排水渠道、场区内通道、绿化隔离带等养殖生产用地”。

允许县级结合实际增加设施农业用地类型。考虑到设施农业用地类型众多且不断发展变化,《通知》只对常见的设施农业用地类型进行了细化规定,同时明确对规定之外的其他类型,由县级农业农村部门会同自然资源部门结合实际确定,但不包括屠宰和肉类加工及其他农产品深加工、农家乐、餐饮、住宿用地等农村二、三产业用地,在明确用地范围边界的同时为实际需求变动和基层实操留下一定的空间。

图为南沙明珠现代都市农业实验园。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俊杰 通讯员 刘伟 摄

合理确定辅助设施用地规模上限

合理确定用地规模限制,允许根据实际生产需求确定用地规模。

一是明确作物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生产设施用地规模可根据生产需要合理确定。

二是合理确定辅助设施用地规模上限。将作物种植辅助设施用地(含永久基本农田)规模上限确定为项目用地规模的10%、20亩,规模化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在500亩以上的放宽至30亩。将畜禽水产养殖辅助设施用地规模上限确定为项目用地规模的15%、30亩,生猪和奶牛养殖辅助设施用地规模在不突破15%比例控制的前提下不受30亩面积上限限制。

三是允许县级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增加用地规模。辅助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按以上比例和面积进行控制,因实际生产需要确需增加用地规模的,由县级自然资源部门根据农业农村部门核定的用地需求研究确定。

四是合理确定看护管理用房层数及面积限制。明确看护房执行“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整改标准,即单层不超过15平方米,严格落实国家政策要求。

简化用地取得程序、降低用地成本

在用地程序和土地恢复方面,《通知》也要求降低用地成本、强化激励引导。

简化用地取得程序,降低用地成本,明确标准要求,为基层灵活实操适当“留白”。

一是仅需村集体与用地主体双方签订用地协议。将原来的“三方协议”改为“两方协议”,不涉及永久基本农田的签订用地协议后即可动工建设,备案审查逾期未告知的视为备案通过,降低基层实操难度,提高用地取得效率。

二是不再硬性要求编制各项方案。设施农业用地不再强制要求单独编制建设、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等方案,可将相关内容纳入用地协议进行约定,也可由基层进一步做出细化规定,大大降低了用地主体取得土地的成本。

三是进一步简化用地取得程序。不再对用地申请、选址、公告、协商等环节进行具体规定,仅对签订用地协议、补划永久基本农田、办理用地备案、信息上图入库四个关键环节作出原则性规定,细化规定由基层结合实际确定,适当进行管理“留白”。

四是明确破坏耕地耕作层的基本判断标准。采用工程技术措施保护耕地耕作层,不硬化、挖损地面或建设永久性建筑,且种植条件随时即可恢复的,不属于破坏耕地耕作层。

五是明确多层农业设施的安全生产要求。农业设施建设多层建筑的,须符合建设安全、生物防疫、生态环保等要求,并在用地协议中载明通过建设工程监理等方式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简化土地恢复要求,运用经济手段激励引导政府组织落实土地恢复,进一步降低用地成本。

一是不再硬性要求必须采取土地复垦方式进行土地恢复。允许基层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由用地主体自行恢复或由政府组织采用复垦及其他土地整治方式进行土地恢复,进一步降低了用地取得成本,但规模较大、破坏耕地耕作层的项目需要采用土地复垦方式方能进行土地恢复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土地复垦方面的相关规定执行。

二是明确政府组织落实土地恢复产生新增耕地可按规定形成指标。通过经济手段激励引导政府兜底落实土地恢复,按省有关规定形成补充耕地指标的,可用于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或公开交易取得收益。

三是压实乡镇人民政府土地恢复费用核定及监督落实责任。回应基层及用地主体关于明确土地恢复费用测算依据的要求,规定由乡镇政府综合考虑当地土地整治及设施拆除成本核定土地恢复费用,督促用地主体将土地恢复违约责任等相关内容载入用地协议并监督落实。

文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

图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