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女子宫颈癌康复后又查出结肠癌,细心专家追出其家族多人患癌原因

2020-10-27新闻6

——张晓营/文 河南省人民医院规培医师

“一元论”查清两次癌可让近亲早期发现癌

现在,仍然是谈癌色变的时代,癌症令每个人惊悚!因为很多人的癌症发现时都已经是中晚期,很难彻底治愈,所以,生存期有限,在人们的印象里,大概人的一生只得一种癌症!

这是一个59岁女性患者,既往因“宫颈癌”手术治疗,定期化疗、复查。早已经平安渡过5年生存期,按照一般的说法,她大概和宫颈癌永远说再见了!但是,她是不是可以和所有的癌症说再见了呢?千万别掉以轻心!

40多天前,她开始出现腹胀,伴有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腹痛慢慢加重,从吃软食呕吐到进水呕吐,严重影响到了她的日常生活。患者和我们的二级医师张海辉医生是同乡,抱着最后的希望找到了我们团队。经过详细了解病人的情况,我们发现:患者有胀、吐、痛,但是近期仍能排气,她的体重在40天内消瘦了近20公斤。通过这样的病史询问,因为缺少了闭(排便排气停止),我们可以排除完全性肠梗阻,应该考虑不完全肠梗阻的可能,怎么办?我们需要先纠正患者身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内环境的紊乱,同时尽快明确腹胀的病因。

根据腹胀的诊疗思路:气胀、水胀、肿块胀,是器质性疾病还是功能性腹胀?我们逐一给患者排查;首先体检发现患者腹部平坦,叩诊呈鼓音,不考虑腹水引起的腹胀;借助CT发现:十二指肠降段肠壁稍厚,也许就是这里发生了病变,导致了不完全性肠梗阻。

我们继续调整患者的一般状况,待一般情况好转后,立即完善了胃肠镜检查。结果有了重大的发现:十二指肠球部充血水肿,降部可见不规则环周新生物,管腔狭窄,内镜无法通过,质地硬,活检6块。引起患者胀、吐、痛的元凶就是这十二指肠新生物。

在病理结果出来之前,梁主任要求我们推理新生物的性质,我的分析如下:根据患者年龄、既往病史、近期体重变化、内镜下新生物形态、质地,这很可能是十二指肠癌。

经过3天漫长等待,病理确诊为十二指肠腺癌。我们请肝胆外科薛焕洲教授评估患者情况后,建议手术治疗。在肝胆外科团队的努力下,为患者做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十二指肠标本病理提示:低分化腺癌。免疫组化:MLH1(-),MSH2(+),MSH6(+),PSM(-)等阳性。至此,患者确诊,获得了正确的治疗!

梁主任经常教导我们,疾病的诊断一定是先“一元”论再“多元”论,那么这个病人的两次肿瘤是否也可以用一元论解释?我们再次追问病史,患者的一个哥哥小于50岁时已经确诊为十二指肠癌伴结肠转移,结合患者和一级亲属的疾病特点,我们高度怀疑是林奇综合征。

什么是林奇综合征呢?它是DNA 错配修复(MMR)基因MLH1、MSH2、MSH6、PMS2 可以纠正 DNA 复制过程中产生的错配,以保持基因组的稳定性。林奇综合征(LS)是MMR 功能异常或缺失可导致表型突变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从而促进恶性肿瘤的发生。MMR基因突变可同时或异时发生结直肠癌、胃癌、胆管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输尿管癌、小肠癌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在首发肿瘤确诊后,10年内有25%几率罹患另一种肿瘤。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是LS综合征最常见的肠道外表现,发病率高于或等于结直肠癌,可视为LS的“前哨”肿瘤。目前初步筛查LS的方法有MSI检测、BRAF基因突变检测、免疫组化。公认最准确可靠的诊断方法为MMR基因检测,下一步患者需完善基因检测,确诊林奇综合征。

虽然MMR基因检测价格昂贵,但对于他们家系来讲,还是非常有必要完善。因为林奇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一旦确诊,其家族均应进行疾病的遗传咨询及治疗。梁主任常常跟我们讲,医生其实是很“笨的”,要想不犯错误,逻辑思维一定要缜密,经过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都没有问题,诊断才可成立,才能最大程度避免误诊和漏诊。

这个病人如果诊断为十二指肠癌以后不再进一步探究,不再反向思考十二指肠癌和宫颈癌之间的关系,“搁浅”诊断,就会造漏诊,无法给患者和她的家属提供早期发现癌症的信息。正是因为我们锲而不舍地坚持了一元论,才将她的疾病彻底诊断清楚,不止步于病理,借助于高精尖的基因诊断,有可能会使她的家族最大程度上的获益。

#癌症肿瘤#结肠癌#宫颈癌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