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新王朝的第一场大考:赢家排行榜上都有谁?

2020-10-27新闻5

文/微风

翻阅历史,无论秦汉隋唐还是宋元明清,我们总能发现一个幽灵如影随形般地纠缠着中原王朝。“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他们既给农耕民族带来了血和泪,也带来了生机勃勃的精神,以及蒙古、西藏等大批的陪嫁。

他们之前如果还没有讨得汉人的便宜,便会趁着中原王朝建立之初,大举进犯,迫使新天子北上赶考,与他们比试风流,一决高下。

如果已经讨得了便宜,便会盘踞幽燕一带,搭了擂台,等着和新天子大战三百回合呢。

他们是谁?北方马背上的民族也。

请君且看:汉高祖刘邦与匈奴冒顿单于在白登的竞赛;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附近渭水河边与突厥颉利可汗的竞赛;宋太宗两赴幽州与契丹的竞赛;明太祖朱元璋北进大都与元顺帝的竞赛;康熙爷在雅克萨与沙俄的竞赛;就是到了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主席还派彭元帅赴朝鲜小试一番呢。

这第一次大考意义非比寻常。考好了,开门红,可以迅速恢复生产,富国强兵,如唐朝;考砸了 ,轻则受尽屈辱,不得安宁,如汉朝;重则丢掉江山,命丧黄泉,如李自成。

皇榜下来之后,几家欢喜几家愁,考中的“春风得意马蹄疾”,落榜的“未遂风云便,怎不资狂荡?”状元—唐太宗李世民

历代帝王中能够一统天下,并且能够平定北方的威胁,征服游牧民族的帝王,唯有唐太宗一人而已!太宗即位的当月,突厥颉利可汗便率十余万铁骑直抵长安城下,将考场设在了渭水河边。唐太宗反手弹琵琶,妙笔画丹青。

一反“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外交礼节,扣押了前来耀武扬威的突厥使者—执失思力;二反“主帅稳坐中军帐”的军事常规,独率六名骑兵来到阵前与突厥大军隔水相望,并义正辞严,斥责颉利可汗背信弃义、违背盟约;三反“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匹夫情绪,命令大唐军队后撤列阵,独自与颉利可汗对话,对其晓之大义,许以厚利。

这第一反,主动向突厥示强,挫他们的锐气;第二反,彰显了早有准备,并且必胜的信心;第三反,就坡下驴,就水到渠成了。环环相扣,四两拨千斤,这么重大的军事危机竟这样轻轻化解了。交出了令人击节称赞的答卷。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场大考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来李世民的皇帝位子是明火执仗夺来的,名不正,言不顺,天下并未归心。隐太子李建成的势力尚未肃清,社会之中潜伏着新一轮动乱的危机。用李世民自己的话:“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

通过这次大考充分展现了太宗皇帝的雄才大略:面对突厥百万考官,镇定自若,对答如流,“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足以令文武百官、平民百姓佩服的五体投地,山呼“吾等生逢明主,幸甚至哉!”既巩固了皇位,稳定了政局,又为“贞观之治”赢得了时间,也麻痹了敌人,为日后降伏突厥埋下了伏笔。解元—明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在南京登基称帝,按照“规矩”他要北上参加武举考试。朱元璋做了充分的考试攻略。

一、高举一面大旗: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利用民族大义,反抗异族压迫。“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是针对元朝纲常不振,管理稀松混乱的弊政而提出的救民方案。这面大旗不但激发了汉族同胞反抗外族压迫的强烈意志,还争取了在蒙古统治之下深受其害的各族百姓的心,也为自己树立了救民于水火的王师形象。一面大旗作用何止是10万大军。

二、制定一个战略:

“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以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绝,不战可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关陇可席卷而下”。先攻山东,然后拿下河南,再占据潼关,这样大都的门户大开,大明军队直捣黄龙。占了他的老巢之后,挥剑西指,可一鼓作气将云中、九原、关陇等地统统拿下。老朱可谓深知蒙古人的排兵布阵和招式套路,“个马步向前 一记左钩拳、右钩拳”就把蒙古人干翻。

三、委派两员大将—徐达、常遇春。

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统率二十五万精锐,挥师北伐。虽然朱元璋找了两个代考,有些胜之不武,但这也是他的可贵之处,已经身为皇帝不必亲历亲为,事事抢风头,只要选贤任能,居中决策就行了。徐达、常遇春都是赫赫有名的常胜将军,朱元璋选才得当。

这场赶考产生了重大影响: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成功北伐,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统一了天下。

然而朱元璋在面对元顺帝北逃时认为“元运衰矣,行自澌灭,出塞之后,慎固封守可也”。从而放纵了蒙古残余势力,给了他们喘息的机会。蒙古人依旧驰骋大漠,不时侵扰中原,给明朝的边防造成了沉重的军事、经济压力,客观上壮大了燕王朱棣的势力,间接助推了后来的靖难之役。探花—康熙。

按说康熙本身就属于北方的威胁,谁料满清入关,前栅栏走猫,后栅栏进狗。又有沙俄填补空缺,成为新的北方威胁。不过这个考场更加偏远,设在了东北的雅克萨。

康熙只能应试。他也是有底气的,他已经学会了周伯通的神功“左右互搏术”。左手在黑龙江“筑城屯田,派兵永驻”;右手“水陆并进”,包围雅克萨。一手抓后勤、防卫;一手抓战争。左右互搏,相得益彰,出奇制胜,终于和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捍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

康熙虽然打得沙俄落花流水,但缺乏国际常识和对俄国的系统研究,在善后问题上过于宽大,也忽视了沙俄的经济侵略,为其以后对我国的侵略留下巨大的隐患。作弊者—汉高祖。

高祖是个老粗,不爱读书,见了儒生,本能地摘掉人家的帽子往里面撒野。但这个校霸仗义疏财,笼络了一批学霸:张良、陈平等人。有这批枪手,高祖总能交出满意的答卷。

但马有失蹄,人有失足。这次北上白登的赶考,由于冒进,中了冒顿的诱敌之计,高祖被围困在考场,七天七夜都交不出答卷,回不了家。幸好陈平暗箱操作,花重金向单于宠妃买了答案,勉强交了答卷,逃出考场。

汉朝自此韬光养晦,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将汉室的公主嫁给单于并赠送大量礼品,换取和平。虽然小规模的侵掠边境时有发生,但基本避免了两国大规模战争的爆发。高帝、吕后、文帝、景帝四朝忍气吞声、励精图治终于开创了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反击匈奴奠定了雄厚的人力、财力、物力基础。落榜者—宋太宗。

与其他“考生”相比,宋太宗显得与众不同,不过人家的不同是鹤立鸡群,它的不同却是鸡立鹤群。宋太宗在“斧声烛影”中即位,又是弟弟接了哥哥的班,更令人浮想联翩,因此急于建功立业,赢得战争来巩固皇位,加强自身的合法性。当时天下尚未统一,太原有北汉割据政权,幽云十六州被契丹占领。

宋太宗北上赶考,获取功名的心情可能太过急切,违背了周世宗“先定南方,次及燕,最后乃及太原”的正确战略方针,而是想先捡软柿子吃,攻打北汉,结果没有抓住主要矛盾,不但让辽国加强了幽州的防卫,而且还向北汉派出了援兵。宋军攻克北汉后已成疲敝之师,宋太宗好大喜功又不顾及粮草不济的事实,直接出兵幽州,结果在高梁河惨败,自己身重两箭,险些成俘虏。二次赶考—雍熙北伐,又因误判形势,急功冒进,遭受大败。

两次北伐的失败对宋朝的内政、外交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首先严重挫败了宋军的锐气,不敢轻易再谈收复失地,形成敌攻我守的被动局面。契丹进一步加强了幽州的建设“休哥均戍兵,立更休法,劝农桑,修武备,边境大治”。宋朝收复幽州,希望更加渺茫。

其次宋朝的统治重心转向国内。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重文轻武,大大加强了对内部的控制。使冗官、冗兵、冗费问题日益严重,导致宋朝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赶考及最后赢家的原因分析

无论中榜还是落榜都只是一时的得失,因为以后的路还很长,变数还很多。李世民虽独占鳌头风光无限,但也只是昙花一现,后来大唐受到后起之秀吐蕃的侵犯非常严重,就连腰斩大唐的安史之乱,也是身为胡人的安禄山所发动的。

刘邦虽名落孙山搞得灰头土脸,但他的子孙汉武帝却非常争气,强力反击匈奴,一举将匈奴逐出了大漠。可是好景仍然不长,匈奴仍然能够死灰复燃,而且那里又一下子冒出来羯、邸、羌、鲜卑四大民族,来了个大逆袭——五胡乱华,把华夏族赶出了中原,推入了长江。

历史车辙不断前进,后来宋朝败于蒙古人之手,满清也入主了中原。

#君王皇帝#楚汉#李世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