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美文欣赏 | 杨贞萍:成长路上有你

2020-10-28新闻4

杨贞萍简介

杨贞萍,重庆市特级教师,重庆市骨干教师,两江新区名师工作坊主持人。多次指导老师参加全国、市级赛课获奖。20多篇教学设计收录于《特级师新课堂新设计》《名师教学设计》《名师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等丛书。编著出版教辅书籍10余本。

成长路上有你

杨贞萍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创刊20年来,影响和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语文教师。这位良师益友,陪伴我走过了多少教育人生啊。我从她的身上汲取营养,更新教学新理念、研究教学新方法、开发教学新策略,并传递给周遭的伙伴。在她默默的帮助与支持下,我们深耕于小学语文教学这片沃土,边学边做,边做边写,专业之路也越走越宽广。

一、牵我走出迷茫,助我转型成长

师范毕业,在只有两个班级的村小任教两年后,我被幸运地调到县城重点小学。兴奋之余,各种各样棘手的教育教学问题也接踵而至。身边的老师都很忙,有时候不是想问就能即刻问得到,有时候也未必能够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怎么办?我开始尝试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著和杂志,求教于这些不说话的老师。随着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我开始思考并寻找更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学着做一位研究型的教师。但方向在哪,从何入手,无所适从。这时候,与她有了美丽的邂逅。

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的陪伴下,我的教学科研之路也走得越来越扎实。多次到各乡镇送课做培训,多次参与区、区市赛课磨课,获得了一些奖项,也逐渐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教学策略。于是,尝试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学着《语文教学通讯》上的文章,开启了自己的教学写作尝试。不用说,稿子屡屡寄出,结果都是一样——石沉大海。这让我知道了差距,更加发奋阅读相关理论书籍,细心揣摩其他名师名家文章观点、写法。直到有一次,意外地听到裴海安老师的讲座《教师如何学写作》,主编老师从如何选择材料、组织语言、写好标题等方面做了细致指导,顿时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我坚持记录,坚持写作,不断推敲,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裴主编以及众多作者无声的指引下,终于收到了“爱”的回响——在我钟爱许久的《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上见到了自己的名字。收到样刊的我欣喜若狂,那份激动至今记忆犹新。

学习和写作让实践更有力量,也让我慢慢成长。2005年,被评为重庆市级骨干教师;2007年,获得重庆市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被评为重庆市优秀教研组长;2009年,被评为重庆市特级教师,基本实现科研型教师的蜕变。

二、引领团队生长,输送无穷养料

更大的荣誉意味着更多的付出、更大的担当。后来,承蒙裴主编厚爱,在《特级教师新课堂新设计新说课》《名师教学同步设计》等丛书中,我带领团队成员,打造出十多节优秀课例,供全国更多老师参考。被人才引进至两江新区这片教育热土后,在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杨贞萍名师工作坊”,带领着区里更多的优秀教师一起进步。在工作坊的第一次见面会上,我给老师们分享了我的书单,特别推介了我成长中的良师益友——《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我告诉老师们,高质量的学习才能帮助我们高效率的工作,所以有选择地学习非常重要,而《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正是一本贴近小学教语文教师教学生活,能够提供新方法、引发新思考的好杂志。在此后的多次研讨活动中,老师们都运用和分享到从中所学到的教学策略方法。在学习和实践中,工作坊里的老师们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思考,他们也陆续开始向《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杂志投稿,踊跃参与杂志举办的各种学术活动和论文写作大赛。卢蓉老师是其中功夫下得最多、进步也最快的一位老师。她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每次工作坊活动时,除了安排的任务,她还会主动地记录,整理之后还会写出一些自己的收获和感想。这样的坚持让她的写作能力有了很大地提升,我建议她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做整理和归纳,最好能够系统地形成文章,把经验分享出去。在她的努力之下,完成了多篇优秀的经验分享型文章。当工作坊又一次接到裴主编约稿邀请时,我鼓励卢蓉老师来完成这个挑战。经验分享型文章和专业论文的写作不同,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更扎实的研究。为了写好论文,她深入研究教材、研究课标、研究学生,常常是在睡前写好了,但一觉醒来有了新思考,便重新再写。

在这样不断地“重写”后,卢蓉老师的《探索多样有效的习作修改方式》如愿发表在了《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9年3月刊上;五下作文《中国的世界遗产》教学设计发表在该刊2020年2月刊上。工作坊李虹瑾等老师的文章也陆续变成铅字。感谢裴主编信任,从去年起,工作坊大批学员都参与到《同步作文名师导写》丛书的编写中。为了保证稿件质量,我们都是先集体研讨确定思路、然后独立思考撰写初稿,再集体研讨最终定稿。为了写好课堂实录,王洪先、游庆华、刘洁佚老师一次次在课堂试水,斟酌选择更恰当的活动方式、更清晰简洁的课堂语言;为了做好配套PPT,潘夷、段宇、雷春梅老师精心设计、几易其稿;要写好课堂点评,除了追踪课堂、更要链接理论,陈道玲、李虹瑾等老师下足了功夫。是的,一个人的成长是孤独的,一群人的成长才是幸福的。虽然,多少个深夜还在网上研讨,无数次手指在键盘上敲击,但是,看到自己的劳动得到认可,能够让更多的人受益,那份满足无语言表。这都源于您,我们亲爱的伙伴——《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及团队的厚爱与支持。感谢您,引领我们团队生长,为一个个教育伙伴的成长输送了无穷的养料。

三、帮助学生成长,喜闻桃李芬芳

喜闻您今年芳华20,回顾与您相识相遇相知的年年岁岁,恰是中国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二十年。您见证了课改历程并权威引领着课改方向,成就和启迪了无数小语专家、教坛新秀的教育人生。翻阅过往,不由得被您大写的情怀与视野折服:早在2008年12月刊,策划编辑的“图画书”专辑内容于今仍然适用;一年一度的教师论文(设计)大赛和学生作文大赛,让多少位师生受到磨砺、脱颖而出。“人物”“论坛”“课堂”“教研”“成长”,五大板块的坚守,十个栏目轮番排列,二十载的辛勤奉献,二十年的用心陪伴,为我们奉献了一道道精美的课改大餐 ,滋养着广大的小语教研教学人群。正所谓:

论坛芳菲竞烔烔,神州课改有语通。

课堂教研助成长,人文并重学术浓。

千言道不尽我们的感激,万语诉不完我们的祝福。值此《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芳华之际,祈愿您永立课改潮头,再书教育华美新篇章!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