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明朝“后张居正时代”,东林党是如何崛起的,与两个关键人物有关

2020-10-28新闻19

张居正对明朝历史有多重要呢?有这样一个说法:明朝只有一帝,是为太祖高皇帝;明朝只有一相,是为江陵张居正。

张居正是非常厉害的,13岁时被湖广巡抚顾璘视为“国器”,16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散馆后留存翰林院,以自己的沉着、老练,以及准确的判断力、果断的执行力,得到内阁首辅严嵩、次辅徐阶等人的器重和提携,又和同事高拱、司礼监太监冯保等人私交密切。可以说他具备了一流政治家所应具备的一切条件,从此踏上了“帝师”和“辅相”之路。他利用“南倭北虏”缓解的时机,给已经两百多岁正在步入“老迈”的明朝,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居正的权力在万历朝达到巅峰,他也趁此机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明朝也短暂走出了一段“中兴”时期。张居正为何会有如此巨大的权力呢?这与明朝的政治制度有关。

开国皇帝朱元璋担心丞相会威胁到皇权,就废除了丞相制度,将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朱元璋是个工作狂人,但铁人也得有休息的时间,于是他从官员中调了几个“顾问”,平时负责一些抄写文书之类的杂活,帮助自己分担工作量,这就是明朝内阁的雏形。内阁的形成是在成祖朱棣时期,但此时的内阁依然类似于皇帝的私人秘书,而不是权力机构。

但并非所有明朝皇帝都能像朱元璋和朱棣一样,拥有超强的工作能力,自朱棣之后的皇帝,就明显感觉到了能力和精力上的不足,皇帝无法做到独揽朝政。所以,皇帝就将一部分自己无法决策的问题,交给了内阁来决定,他们提出意见来供皇帝作参考。

但这样就逐渐出现了内阁权力过大的问题,于是明朝皇帝又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就是将批红权交给了太监,这就等于将皇帝最终下达命令的权力给了太监。如果内阁做的决定太监不同意,不做朱批,那太监是有退回决定的权力。

于是,明朝的政治格局就形成了内阁有决策权,太监有否决权,六部有执行权。如果将内阁的权力和太监的权力加起来,就基本上等于皇权了。在这种权力结构下,如果内阁大臣和太监可以达成共识的话,那权力就非常大了。

张居正与冯保影视剧照

张居正在万历朝之所以有巨大的权力,就是因为他与当时的掌印太监冯保关系非同一般,张居正的许多决策,包括变法等,都得到了冯保的支持,所以他才能成为大明朝呼风唤雨的人物。

但明朝的发展,随着张居正的死逐渐走向落寞,从万历后期开始,明朝的朋党之争就愈发严重,这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东林党的崛起。那么,东林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这其中有两个关键人物。关键人物一:顾宪成

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因为立储风波而长达几十年不上朝,内阁继任首辅申时行、王锡爵,都没有张居正那样的魄力和掌控能力,文武百官出现了群龙无首的窘境,这期间明朝的社会发展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当时有人分析,是出现了“酒、色、财、气”这四种“社会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有这种“病”,社会风气非常不好。

明朝士大夫从来不缺乏“有识之士”,他们心中装着家国情怀,并且有献身精神。对于这种上上下下的“酒色财气”病,他们痛心疾首,希望能够有所改变,有所作为。于是,一种政治力量迅速崛起,他们用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改革,来对天下的事情进行重新规划,希望使明朝得到振兴。这股力量被他们的政敌取了一个称号,就叫“东林党”。

顾宪成

东林党的核心人物名叫顾宪成,此人做事认真、执着、认死理,他在进入仕途后,毕生都在与他所认定的不符合道德、有损国家利益的人和事作斗争。即使是皇帝、内阁,只要有不符合道德、不符合原则的,顾宪成都会予以批评。

万历二十二年,认真、执着又认死理的顾宪成被革职为民,回到无锡老家。顾宪成虽然被革职,但却因此获得了更高的社会声誉,这也是明代中后期十分有趣的一个现象,谁因为得罪了皇帝,得罪的内阁而受到惩罚,谁就能得到更多舆论的赞赏。

东林书院

无锡原有“东林书院”,为南宋名儒杨时的讲学之所,后来在常州知府和无锡县知县的帮助下,顾宪成重修东林书院,和弟弟顾允成以及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一道,讲学其中。讨论世道、讨论学术、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成为东林书院的主要功课。

顾宪成本人声望很高,而且志同道合的人也多,一时间,从者如云。这就形成了一个公开与统治阶级叫板,议论朝廷是非、官场曲直的舆论中心,并且在朝野上下有着广泛的支持者和同情者。东林书院还给了其他受到处罚的官员以启发,他们被革职回到家乡后,也纷纷办起了书院,和顾宪成一样,聚结“同志”,与东林书院遥相呼应。

但名声大了之后,问题也随之出现,包括顾宪成在内的东林成员,开始将自己视为正义的化身,并且变得无法接受别人的批评,开始党同伐异了。恰巧这个时候,发生了“李三才事件”。关键人物二:李三才

李三才也是万历中后期的风云人物,此人一身正气,在担任凤阳巡抚时,他所管辖的辖区内有个很猖獗的矿监税使,名叫陈增。此人是为万历皇帝开矿的,深得皇帝宠信。陈增利用职务之便,搜刮民脂,为自己谋求了许多利益,官员和百姓都对他怨声载道。

因为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谁也不敢动他,但陈增偏偏不以为然,这是个连皇帝都敢批评的人,怎么会怕一个矿监。李三才用计对陈增的一些重要帮手进行打击,并铲除多人,没收了其搜刮的民财数以十万计。此举让天下人都为之拍手称快,同时也打击了陈增的嚣张气焰。

李三才

李三才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而其他官员难以做到呢?无非就是他一身正气,无欲则刚。这也正是顾宪成一众东林人士共同倡导的气节,而李三才在对付矿监税使时的谋略和手段,却是顾宪成等书生所没有的。

在顾宪成等东林人士看来,精神教化固然可以涤清社会,但政治权力则可实实在在拯救民生。所以,他们一直希望在朝中找寻到可以实践自己政治理想的“同志”,而李三才正是他们迫切希望找到的“同志”。恰巧,李三才势力薄弱,他也正在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两者相遇,颇有英雄惺惺相惜之情。顾宪和东林人士对李三才的所作所为大加赞赏,并广为宣传,李三才也对顾宪成和东林书院给予各方面的支持。

李三才和顾宪成都有着伟大的抱负,但他们的抱负并不一样。顾宪成是道德的追求者和践行者,李三才是功名的追求者和践行者,简单来说,顾宪成是道德家,李三才是政治家。顾宪成为人处世光明磊落,令人信服。但在官场中的李三才做事则计谋多端,行事作为自然有争议,也必然触犯他人利益。

这样一来,批评李三才的人就多了起来,但顾宪成是个执着且认死理的人,他认准了李三才,就一直力挺李三才,这就等于引火烧身。此后,凡是反对李三才的,就等于反对东林人士,就等于是东林的敌人。这样,本来相互扶持的双方,却变成了相互拖累。朋党之争

事情到了这一步,矛盾也自然就尖锐起来了。任何批评和表扬都有其片面性,东林人士批评的人并非就一无是处,东林人士表扬的人也并非十全十美。这些批评和表扬都会有对立面的产生,具体到某个人或者某件事上,都会在士大夫当中,形成与东林人士观点对立的政治群体。

以山东人为主体的被称为“齐党”,以湖广为主体的被称为“楚党”,以浙江为主体的被称为“浙党”,以南直隶昆山人为主体的叫“昆党”,以宣城人为主体的叫“宣党”。而这些党派又给东林人士冠上一个名称,叫“东林党”。

从万历后期开始,明朝的朋党之争延续不断,一直到南明时期都还存在。朋党之争,没有妥协,也没有是非原则,只有党同伐异。期间最严重的要数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和“东林党”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彻底摧毁了明朝士大夫的元气。而这场关键的斗争,就始于明朝万历时期,后张居正时代的两个关键人物,顾宪成和李三才。

文/橘子

图/网络

#明朝#张居正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