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国古代,官员休假跟现代差距太大,很多人也因此吃不消

2020-10-29新闻28

说到古代休假,这里我们先来讨论两种职业:农民、官员。农民的休假很简单,按农忙和农闲分,跟现在没区别。相比于农民,官员的休假制度就比较复杂了。

秦、汉,除了节假日,平时五天里休息一天,洗澡放松下什么的,叫做“休沐”,《汉律》:“吏五日得一下沐。”隋、唐,平时十天里休息一天,叫做“旬休”,而且,冬至和春节会放七天假,过黄金周,每三年有三十五天的探亲假。今天,我们就以宋朝为例来说一说。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宋朝的宰相五更上早朝,只有等到节假日才能睡个懒觉,但天一亮还得去中书省办公。虽然,节假日可以晚去三个小时,但是,工作量却没有减少,还是有很多官员排队跟他汇报,让他显得非常忙碌,几乎没有时间闲下来。

在欧阳修的女婿庞元英的著作《文昌杂录》里提到,说:某一年的冬至,朝廷按例给大臣们放假七天,允许宰相可以连续七天等到天亮之后,才去中书省报到。当时,包拯官至最高财政长官,他认为这样放假实在影响工作效率,于是,向皇帝进言,请求将七日假期减至五日,如此才不会荒废政事。

宋仁宗听到这个建议,当场表示赞同,于是,将宋朝的一些假期从七天变成了五天,让官员们有更多的时间处理政务。此外,包拯是出于公心才提出了这个建议,他本人也是这个政策的“受益者”,忙得是不亦乐乎,否则,他也不会被民间戏剧美化成“日断阳,夜断阴”的良好形象。

然而,宋朝的假期不仅多,连都市的文化活动都很丰富,使得官员们的休闲之风日益盛行,悠闲散漫之风难以扭转。即使是已经失去半壁江山的南宋,官员们似乎也是一副不求上进、懒散傲慢的样子,一点都没有想要复国的样子。明朝初期,杨士奇编写的一本《历代名臣奏议》,这其中就有讲述。

这本书中描写了很多南宋官员“居其位不履行其责任”的例子,足见,当时官员的懒散情况。

南宋初期,御史王十朋向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说明现在边境不稳定,正是官员精忠报国的时候。接着,他毫不客气地指出现在的官员仍然按照前期的放假习惯,总会耽误政务的处理。

最后,王十朋恳请皇帝能够天不亮就坐到朝堂之上处理朝廷的事务,等到日落天黑了再回去休息。并且,节假日不管早晚,都要到大殿来,听取官员们的汇报。只有皇帝到场,政令才能即时制定、即时实施,政务才能不荒废,朝廷中兴才有望。

假期多、效率低本来是朝廷官员的问题,但是,王十朋却想从皇帝开始改变,只有他勤快了,下面的官员才不会懒散。可见,皇帝的改变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当时,还有一个敢于直言的官员向皇帝进言,他听说朝廷要增设中秋节的假期,有些生气地指出现在的皇帝虽然勤勉。

他还说没有达成既定的功业,这完全是时间没有很好利用的原因。看看那些官员的上班记录,大多数官员一个月内的休息时间超过了工作时间,即使最短的也有十天的假期。这样的办事效率怎么可能出业绩?现在,居然还要增加中秋假期,这真的是在挥霍祖业,所以,应该等天下太平、富足了再去休假。

王十朋和罗愿的进言对象是宋孝宗赵眘,他是一位能听得进话的君主。赵眘在位时,不仅亲自为岳飞平反,还启用了主战派的官员,积极扩充军队,将古城开封夺了回来。政务上面,赵眘整顿吏治,将多余的官员裁撤,使得生活在赵眘统治下的百姓相对富足,史称其统治为“乾淳之治”。

但是,随着政局的稳定,南宋的官员还是搬出了前期在汴州的旧习,舒坦得过起了日子,很少有忧国忧民的臣子。

虽然,宋朝官员的假期比较长,但到了元代,假期却得到了锐减,使得官员间懒散之风一下子被扫除。即使到了明、清两代,官员们的假期也没有多少。忽必烈经过了四五年的征战,终于在公元1264年击败了自己的弟弟阿里不哥,成为了汗位的唯一继承人。

当时,南宋政权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而他们的官员还在忘我享乐之中。现在,忽必烈已经解决了国内的危机,正准备谋划新的朝廷秩序,其中,便涉及到了官员的休假制度。当年八月,忽必烈颁布政令,要求京府州县的官员必须每日参与政事,处理公事。

这其中:

当遇到天寿和冬至时,朝廷会给他们两天假;

当遇到元正、寒食时,朝廷会给他们三天假;

当遇到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立春、重午、立秋、重九、每旬时,朝廷会给他们各一天的假期。

宋朝灭亡后,忽必烈不仅接受了汉人的文化,保留了宋朝的机构及全部官员,还沿用了唐朝、宋朝每十天放一天的习惯,只是其它假期会锐减。从忽必烈的这道旨意上看,官员的传统节假日只有十六天,加上每十天放一天的旬假,也只有五十二天的休息日,比宋朝官员的假期少了一半多。

并且,朝廷规定:如果遇到紧急事务,还得赶紧回来办公,不能休假。

此外,这道旨意还涉及到官员的病假。如果官员在出差途中病倒,需要到当地政府进行确认并医治。之后,等病情好转后,他还得带着病历本回来交给相关部门查验。

朝廷的政令实施以后,有些官员为了有更多的时间休息,于是,就经常报病假。后来,朝廷又规定官员的病假如果超过一百天,就停止发放俸禄。俸禄从停止发放那天起开始算,休病假官员无论病情如何都必须在十二个月内归来,否则,就按罢官处理。

朝廷这样的处理,导致官员的假期很少,还不能随意请病假,使得官员们难免有怨言。因此,在公元1277年,忽必烈听从了大家的意见,将每个月三天假期增加至五天,即:每月的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和乙亥日休息,这样的制度跟汉代的每五天休一天的频次相近。

但是,需要提及的是,元朝最开始并没有考虑汉族人丁忧的情况,只有等到大量汉人加入官僚体系之中后,朝廷才默许了官员们回家丁忧。但是,汉人需要向朝廷请假,得到批准之后才能动身离开。至元二十八年,朝廷开始对丧假做出要求:

祖父母、父母过世,会给三十天假期;

祖父母、父母迁葬,朝廷会给二十天。

而且,如果官员犯罪了,又刚好遇到亲人过世,那么,罪犯可以先丁忧之后再伏法。

后来,一些少数民族也开始实行丁忧的制度,他们逐渐被汉化。因为,蒙古人有些害怕,所以,特意嘱咐国家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不得模仿汉人的丁忧制度。

明朝假期在元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明太祖整顿吏治的方式让人瞠目结舌,由他经手的四大案件几乎将官府四分之三官员都杀了。同样,太祖对官员的休假也控制得很牢,很少给官员休息的时间。洪武六年,朱元璋参考了前朝官员休假制度,决定百官的休假制度是“每月五日给假”。

但是,这并不是每个月给五天假,而是每个月的五号放一天假,全年只有十二天假。此外,相应的考核也非常严格,地方官员在衙门办差,必须做到天不亮就开始做事,等到日落才能休息。披星戴月上班的不仅仅是官员,连衙门的衙役也要这样。每天他们都要在出勤簿上面画押,确认到岗时间和离岗时间。

在节假日方面,明朝取消了绝大部分传统节假日,只剩下冬至、春假、元宵三个节日有假放。其中,冬至放三天假,春节放五天假,元宵放十天假。明宣宗时期,这位皇帝比较喜欢休闲娱乐,且体谅自己的百官,经常会给他们延长冬至和元宵的假期。

比如:

宣德四年的元宵节,皇帝特意允许官员们将春节和元宵连起来一共放二十天假,让官员们有足够的时间休息、放松身心。

宣德九年,皇帝更是把元宵假期延长到一个月。当然,这些假期只有北京城的官员能够享受,地方官员还是要正常办公。

之外,明朝在冬季的长休演变到清朝就是冬至、春节、元宵三个节日连起来一起休。官员们在休长假的时候,会把官府的大印封起来,然后,各自回家。等到长假休完,他们再回来打开封印办公。官员们封印的时间,大概是年末的腊月十九至二十二,打开封印的时间是次年正月十九到二十二,休息一个月。

所以,明朝、清朝官员在年末年初的时候会比较轻松。但是,长假之中的社会问题很多,这让官员们很是头疼。有一些匪徒乘着这段空白期,为非作歹、做尽坏事,那么,我们的官员到底管不管呢?那时候,他们在休假,如果,插手就算加班,所以,他们会一直纠结要不要加班处理一下紧急的事情。

到了清朝末期,西方传教士将“礼拜天”带到了国内,使得这个词开始流行了起来。西方社会的学校是每个礼拜天休息,后来,整个社会都成了礼拜天休息。再说个题外话,“古代用农历,所以,没有‘星期’”这句话是错误的,古代有星期,用日月金木水火土代表一周七天,生活中没有普及使用而已。

在辛亥革命之后,我们也使用了这种休息制度,一直沿用到了现在。

参考资料:

【《文昌杂录》、《历代名臣奏议》、《古今事物考》、《宋史·职官志一》】#忽必烈#假期#皇帝收藏

宋仁宗听到这个建议,当场表示赞同,于是,将宋朝的一些假期从七天变成了五天,让官员们有更多的时间处理政务。此外,包拯是出于公心才提出了这个建议,他本人也是这个政策的“受益者”,忙得是不亦乐乎,否则,他也不会被民间戏剧美化成“日断阳,夜断阴”的良好形象。

然而,宋朝的假期不仅多,连都市的文化活动都很丰富,使得官员们的休闲之风日益盛行,悠闲散漫之风难以扭转。即使是已经失去半壁江山的南宋,官员们似乎也是一副不求上进、懒散傲慢的样子,一点都没有想要复国的样子。明朝初期,杨士奇编写的一本《历代名臣奏议》,这其中就有讲述。

这本书中描写了很多南宋官员“居其位不履行其责任”的例子,足见,当时官员的懒散情况。

南宋初期,御史王十朋向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说明现在边境不稳定,正是官员精忠报国的时候。接着,他毫不客气地指出现在的官员仍然按照前期的放假习惯,总会耽误政务的处理。

最后,王十朋恳请皇帝能够天不亮就坐到朝堂之上处理朝廷的事务,等到日落天黑了再回去休息。并且,节假日不管早晚,都要到大殿来,听取官员们的汇报。只有皇帝到场,政令才能即时制定、即时实施,政务才能不荒废,朝廷中兴才有望。

假期多、效率低本来是朝廷官员的问题,但是,王十朋却想从皇帝开始改变,只有他勤快了,下面的官员才不会懒散。可见,皇帝的改变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当时,还有一个敢于直言的官员向皇帝进言,他听说朝廷要增设中秋节的假期,有些生气地指出现在的皇帝虽然勤勉。

他还说没有达成既定的功业,这完全是时间没有很好利用的原因。看看那些官员的上班记录,大多数官员一个月内的休息时间超过了工作时间,即使最短的也有十天的假期。这样的办事效率怎么可能出业绩?现在,居然还要增加中秋假期,这真的是在挥霍祖业,所以,应该等天下太平、富足了再去休假。

王十朋和罗愿的进言对象是宋孝宗赵眘,他是一位能听得进话的君主。赵眘在位时,不仅亲自为岳飞平反,还启用了主战派的官员,积极扩充军队,将古城开封夺了回来。政务上面,赵眘整顿吏治,将多余的官员裁撤,使得生活在赵眘统治下的百姓相对富足,史称其统治为“乾淳之治”。

但是,随着政局的稳定,南宋的官员还是搬出了前期在汴州的旧习,舒坦得过起了日子,很少有忧国忧民的臣子。

虽然,宋朝官员的假期比较长,但到了元代,假期却得到了锐减,使得官员间懒散之风一下子被扫除。即使到了明、清两代,官员们的假期也没有多少。忽必烈经过了四五年的征战,终于在公元1264年击败了自己的弟弟阿里不哥,成为了汗位的唯一继承人。

当时,南宋政权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而他们的官员还在忘我享乐之中。现在,忽必烈已经解决了国内的危机,正准备谋划新的朝廷秩序,其中,便涉及到了官员的休假制度。当年八月,忽必烈颁布政令,要求京府州县的官员必须每日参与政事,处理公事。

这其中:

当遇到天寿和冬至时,朝廷会给他们两天假;

当遇到元正、寒食时,朝廷会给他们三天假;

当遇到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立春、重午、立秋、重九、每旬时,朝廷会给他们各一天的假期。

宋朝灭亡后,忽必烈不仅接受了汉人的文化,保留了宋朝的机构及全部官员,还沿用了唐朝、宋朝每十天放一天的习惯,只是其它假期会锐减。从忽必烈的这道旨意上看,官员的传统节假日只有十六天,加上每十天放一天的旬假,也只有五十二天的休息日,比宋朝官员的假期少了一半多。

并且,朝廷规定:如果遇到紧急事务,还得赶紧回来办公,不能休假。

此外,这道旨意还涉及到官员的病假。如果官员在出差途中病倒,需要到当地政府进行确认并医治。之后,等病情好转后,他还得带着病历本回来交给相关部门查验。

朝廷的政令实施以后,有些官员为了有更多的时间休息,于是,就经常报病假。后来,朝廷又规定官员的病假如果超过一百天,就停止发放俸禄。俸禄从停止发放那天起开始算,休病假官员无论病情如何都必须在十二个月内归来,否则,就按罢官处理。

朝廷这样的处理,导致官员的假期很少,还不能随意请病假,使得官员们难免有怨言。因此,在公元1277年,忽必烈听从了大家的意见,将每个月三天假期增加至五天,即:每月的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和乙亥日休息,这样的制度跟汉代的每五天休一天的频次相近。

但是,需要提及的是,元朝最开始并没有考虑汉族人丁忧的情况,只有等到大量汉人加入官僚体系之中后,朝廷才默许了官员们回家丁忧。但是,汉人需要向朝廷请假,得到批准之后才能动身离开。至元二十八年,朝廷开始对丧假做出要求:

祖父母、父母过世,会给三十天假期;

祖父母、父母迁葬,朝廷会给二十天。

而且,如果官员犯罪了,又刚好遇到亲人过世,那么,罪犯可以先丁忧之后再伏法。

后来,一些少数民族也开始实行丁忧的制度,他们逐渐被汉化。因为,蒙古人有些害怕,所以,特意嘱咐国家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不得模仿汉人的丁忧制度。

明朝假期在元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明太祖整顿吏治的方式让人瞠目结舌,由他经手的四大案件几乎将官府四分之三官员都杀了。同样,太祖对官员的休假也控制得很牢,很少给官员休息的时间。洪武六年,朱元璋参考了前朝官员休假制度,决定百官的休假制度是“每月五日给假”。

但是,这并不是每个月给五天假,而是每个月的五号放一天假,全年只有十二天假。此外,相应的考核也非常严格,地方官员在衙门办差,必须做到天不亮就开始做事,等到日落才能休息。披星戴月上班的不仅仅是官员,连衙门的衙役也要这样。每天他们都要在出勤簿上面画押,确认到岗时间和离岗时间。

在节假日方面,明朝取消了绝大部分传统节假日,只剩下冬至、春假、元宵三个节日有假放。其中,冬至放三天假,春节放五天假,元宵放十天假。明宣宗时期,这位皇帝比较喜欢休闲娱乐,且体谅自己的百官,经常会给他们延长冬至和元宵的假期。

比如:

宣德四年的元宵节,皇帝特意允许官员们将春节和元宵连起来一共放二十天假,让官员们有足够的时间休息、放松身心。

宣德九年,皇帝更是把元宵假期延长到一个月。当然,这些假期只有北京城的官员能够享受,地方官员还是要正常办公。

之外,明朝在冬季的长休演变到清朝就是冬至、春节、元宵三个节日连起来一起休。官员们在休长假的时候,会把官府的大印封起来,然后,各自回家。等到长假休完,他们再回来打开封印办公。官员们封印的时间,大概是年末的腊月十九至二十二,打开封印的时间是次年正月十九到二十二,休息一个月。

所以,明朝、清朝官员在年末年初的时候会比较轻松。但是,长假之中的社会问题很多,这让官员们很是头疼。有一些匪徒乘着这段空白期,为非作歹、做尽坏事,那么,我们的官员到底管不管呢?那时候,他们在休假,如果,插手就算加班,所以,他们会一直纠结要不要加班处理一下紧急的事情。

到了清朝末期,西方传教士将“礼拜天”带到了国内,使得这个词开始流行了起来。西方社会的学校是每个礼拜天休息,后来,整个社会都成了礼拜天休息。再说个题外话,“古代用农历,所以,没有‘星期’”这句话是错误的,古代有星期,用日月金木水火土代表一周七天,生活中没有普及使用而已。

在辛亥革命之后,我们也使用了这种休息制度,一直沿用到了现在。

参考资料:

【《文昌杂录》、《历代名臣奏议》、《古今事物考》、《宋史·职官志一》】

#元朝#包拯#岳飞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