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让文旅消费融入日常生活,“南京模式”又获文旅部点赞

2020-10-29新闻5

来源:紫金山新闻

“‘南京模式’在全国45个文旅消费试点城市中表现突出,各文旅消费企业有较强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高政一行调研南京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建设工作情况。期间,高政对南京文旅消费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南京在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和促进文旅消费工作中的做法和取得的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

这已经不是南京第一次被点名表扬。

2019年1月3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高政就特别提到:“南京市对评选出的优秀演出剧目予以票价补贴,实现了百姓叫好、市场叫座的效果,拉动文化消费6600万元,还吸引跨城看演出4.5万人次,带动交通、住宿、餐饮等消费过亿元。”

南京交出的亮眼“成绩单”背后,是什么?

话剧《白鹿原》在南京保利大剧院演出结束后,主创与观众合影。

激励政策持续“接力”,让文化消费融入日常生活

作为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如何焕发出文化消费的新活力?答案是让文化消费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南京市促进演出市场消费实施办法(暂行)》《关于政府文化消费补贴剧目涉及商业赞助的规定(暂行)》和《南京市文化消费政府补贴剧目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等随之先后出台。2016年7月,江苏商报推出《南京城市文旅消费指南》,每期印发10000册,涵盖演出、展览及百所艺术空间活动信息。“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南京)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智能平台)”“官方微信平台”等开通,在线选座,微信、支付宝、银联等皆可支付,消费者购票时可享受直接补贴和积分补贴。

越来越多的高品质演出登上南京舞台。

以前,想看高端演出的南京人往上海、杭州跑,如今,南京都市圈乃至华东地区的戏迷都奔赴南京。

2017年,人气话剧《断金》南京站,成为华东地区演出的唯一一站,大批上海、安徽和江苏省内观众来宁追剧;与此同时,陕西人艺版话剧《白鹿原》也在南京上演着票务奇迹,接连打破北京、西安、上海的开票纪录。2018年,南京推出“卖一张,补一张”“支付部分可形成积分,二次消费可抵扣”等措施,降低消费成本,引导消费者从习惯要票看到买票看,同时,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

话剧《白鹿原》剧照。

“其他省市保利院线很羡慕我们。”谈到南京的补贴政策,南京保利大剧院总经理巩升林这样说。得益于文旅消费补贴政策,南京保利院线从2017年的院线排名十几位上升为全国前五。

智能平台研究中心——南京文旅消费大数据中心数据显示,南京补贴剧目共15批次,发放补贴资金4755万元,覆盖19家剧场,200家机构落地南京,观演人次74万,文客平台精准文化消费注册用户近300万。大麦网从2016年至2020年南京开始文旅消费政府补贴后,自销票房增长率为322%,用户数增长率为238%。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市政府补贴剧目直接拉动演出市场消费比为1:7.6,间接拉动旅游、餐饮、住宿等其他行业消费比例超过1:12.5。

激活演出和展览市场一池春水,南京步履不停。更多激励性、鼓励性政策持续“接力”。

去年8月,南京市财政局和市贸促会(会展办)共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支持打造高品质、规模化专业会展项目”。

时隔一年,今年7月,《南京市政府补贴文旅展陈消费试点实施办法(暂行)》出台,在总结演出消费试点经验和模式基础上,向展陈市场消费拓展,补贴展陈消费,激励高品高端展陈落户南京。

“浮力之白”沉浸式展览获得文旅展陈消费补贴。

供给侧发力,营造更多文旅消费新场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郑德高说过:“有风景的地方会有新经济。”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正走在深度融合的快速道上,成为消费的强动力。

除了需求侧的强刺激外,在南京,文旅消费供给侧也营造出更多新场景。

为了延伸消费新时段,大力推动新街口、夫子庙、老门东、南京1912、百家湖1912等形成有特色的夜间经济集聚区。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南京24小时时空的敞开,让夜晚从单纯地买买买、逛吃逛吃,转向声色兼具的演出、构思奇特的文创产品。

不少旅游园区推出夜间开放活动;越来越多的书店24小时不打烊,博物馆以及小众新兴展览馆等夜间文化游也十分火爆。

6月20日晚,为扎实推动南京文旅市场加快复苏,南京文化产业协会邀请了50名南京文化企业家,体验品鉴南京文旅重点项目沉浸式演出《金陵寻梦·夜瞻园》,在沙龙雅集里交流心得。昆曲《牡丹亭·游园》、越剧《大观园》《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葬花》等串联起传统戏曲、器乐、多媒体等表演,传统戏曲被融入亭台楼阁的园林空间之中,演员移步换景,观众阅景赏戏,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尝试。

《金陵寻梦·夜瞻园》实景演出现场。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长江路文旅集聚区首次实行交通要道夜间限时步行开放,并推出“1+3+100”文旅活动盛宴,引导沿线街区提档升级,培育夜经济。

白天车流不断,夜晚游人如织,1800米的长江路成为一条“白+黑”不间断地繁荣路。

以艾尚天地、红庙特色美食街、1912等为主阵地,集聚区内已引进各类网红夜食超50家。近百家独立品牌入驻“潮游长江路”文旅市集以及东箭道夜巷的“青年创造力”市集,有6家品牌还基于长江路文脉开发了专属文创产品。总统府景区、南京图书馆、江苏省美术馆等6家文博场馆夜间延时开放至22点,晚间光影秀让建筑“动”起来,沿线的4家文博场馆仅一天的人流就超过2.6万人次。

型科技光雕艺术秀“明月印·中华门”扮靓中华门的夜晚,先进的光影演艺技术开启南京城墙夜游的精彩。9月30日,首次公开演出,全部门票3分钟售罄。国庆假日期间,这里共演出48场,其中加场3场,夜间有超过2万人次入园,体验跨越650年的时空对话与光影夜游。

光与影的交汇,戏剧与实景的交融,深厚文化底蕴与时尚潮流元素的碰撞……南京城墙夜游的开放,让无数市民和游客体验了一场跨越650年的“时空对话”,享受了沉浸式的奇妙体验。登上城墙,音乐潮玩会、六朝市集更是潮玩出彩,涵盖文创、手作、汉服、非遗等类目,将650年城墙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南京城市最具活力的时尚潮流元素碰撞融合。活动还联动知名品牌,跨界定制打造潮玩快闪空间,互动游戏玩不停。潮玩节强势“出圈”,掀起线上传播热潮,传播覆盖人次5000万,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2000万,全网视频播放量超1000万。解放门景区灯光秀、文艺演出的小场景设置,则让山水城林的夜景变得越发美丽。白天站在南京城墙上,登高远眺,感受古都文化的积淀,夜晚的城墙则与灯光相结合,打造视觉盛宴……中华门景区和解放门景区的光影之夜“圈粉”无数!记者从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获悉,南京城墙已根据放情况和反馈,启动新一轮项目,让城墙之夜更奇妙。

夜间城墙美轮美奂。

文旅消费试点,下一步这样做

当前,南京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自贸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叠加交汇,南京日益成为“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特大城市”,以及“发展质量越来越高的中心城市”。其中,已被定位为全新“国家战略支柱产业”的文旅产业,逐渐成为南京城市发展的新兴增长极。

3月10日,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受权发布的《2019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报告指出,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4%;入出境旅游总人数3.0亿人次,同比增长3.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

而相关数据显示,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上深等城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占城市GDP比重均超过10%。早在2015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就已实现增加值302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2.1%。同期,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为3179.3亿元,占北京GDP比重13.8%。深圳为1757亿元,占全市比重10%。

积极寻求与超级文旅IP合作,成为不少城市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一大共识,文旅产业投资的巨大“风口”正在持续爆发潜能,产能红利异乎寻常。

站在风口上,南京该如何做?

高政司长提出——

首先,要加强引导和扩大文旅消费,在内容和意识形态上引领公众文化消费,注重社会效益。

第二,在文旅融合上更深入一步,将文旅消费积分在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中打通。

第三,通过文旅消费工作的供给侧创新发展,注重“首演”“首展”“首创”的推广。

第四,要从全产业链的角度考虑文旅消费工作的推进,以消费牵引供给,用供给促进消费。他建议,可以利用南京文旅消费智能服务平台大数据中心的数据来指导南京文旅产品的生产,从创意规划上,将政府的需求明确地传达给供给端,帮助企业更加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意孵化,将供给端和消费端综合考虑。

第五,将好的演艺作品推向线上,打开文旅消费空间。

提升产品供给水平、拉动文化和旅游消费是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如今的南京,丰富业态产品,消费市场“旺”起来;打造空间载体,消费人气“聚”起来;培育特色项目,消费品牌“靓”起来;加强监管服务,消费环境“优”起来,可以预见,未来这座城市的文旅消费,将形成丛林,形成生态,加速生长。

南报融媒体记者 邢虹

#南京#文旅#模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