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近千例筛查,就有33例癌症!没有不适症状,却是肿瘤高风险人群?

2020-10-29新闻13

今年年初, “ 重点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项目 ”成为浙江省政府2020年的十方面民生实事规划项目之一,这也是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行的县市区全覆盖的癌症组织性筛查项目。据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统计,截至9月初,浙江已有90多万人已完成结直肠癌筛查,其中有 20万人呈现粪便潜血阳性高风险。

截至10月19日,浙大二院对杭州滨江区初筛阳性高风险人员提供结肠镜检查,已完成968例胃肠镜,发现肠癌33例,而 结肠息肉比例超高,大约70%。同时,还查出结肠腺瘤合并早期胃癌3例,食管早期癌1例。

浙大二院副院长、大肠外科学科带头人丁克峰教授介绍说,在结直肠癌筛查中, 结肠镜检查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整个结直肠癌筛查流程的 核心环节。 结肠镜检查不仅可发现结直肠癌,实现癌症的早诊早治,还可发现癌前病变,从而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保证。

图源:新华网

同时查出“胃癌和结肠息肉”

一次胃肠镜检查解决两个癌症隐患

56岁邵大伯(化名),一向身体不错,自己没感觉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在这次滨江区结直肠癌筛查项目中,他参加了问卷调查+粪便留样化验。几天后社区医生告诉他初筛结果:直肠癌中风险,粪便隐血阳性。还帮他预约了浙大二院消化内科就诊。

因其 年龄大于45岁,且粪便隐血阳性,是胃肠道肿瘤高风险人群,接诊医生建议其行胃肠镜检查。邵大伯果断同意,并很快预约了专门为结直肠癌筛查阳性患者开通的周末内镜绿色通道。

胃肠镜检查结果让邵大伯夫妻俩大吃一惊:胃镜提示胃粘膜病变,早期胃癌考虑,同时肠镜提示结肠多发息肉。

心急如焚的邵大伯立即预约了浙大二院滨江院区副院长王良静主任医师的专家号。在仔细查看他的胃肠镜及病理报告后,考虑早期胃癌,可以在内镜下切除,并及时把邵大伯收住入院。

这一次住院,同时切除了邵大伯结肠大大小小8枚息肉,上了13枚钛夹,并完成了 胃镜下早期胃癌粘膜下剥离术(ESD),术后三四天邵大伯就恢复出院了。

手术病理检查其属于 早期胃癌,而早期胃癌ESD术后治愈率超过 95%,结肠息肉也均为良性,这让他彻底放了心。

提起这次经历,邵大伯依然心有余悸,因为这次胃肠镜检查,是在他 还没有任何症状的时候就帮助他发现了潜伏在胃肠里的危机,并通过 微创的方法解决了癌症隐患,让他直呼真是“幸运”,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 胃肠镜检查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结直肠癌筛查高危因素量化问卷

符合以下任何一项或以上者,列为高危人群

一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史;二本人有癌症史(任何恶性肿瘤病史);三本人有肠道息肉史;

四同时具有以下两项及两项以上者:1. 慢性便秘(近2年来便秘每年在2个月以上); 2. 慢性腹泻(近2年来腹泻累计持续超过3个月,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1周以上); 3. 黏液血便; 4. 不良生活事件史(发生在近20年内,并在事件发生后对调查对象造成较大精神创伤或痛苦); 5. 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 6. 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 _

开通一站式“绿色快速通道”

“周末专场”一天做100余例内镜检查

“重点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项目”是通过对结直肠癌好发的50~74岁居民开展多维度问卷调查来评估危险度,同步结合粪便潜血试验筛查出阳性的高风险人群,引导其进行结肠镜检查,尽早发现早期癌症、癌前病变并及时治疗。

从今年7月起,浙大二院开始对杭州滨江区各社区经过初筛后的阳性高风险人群进行结肠镜检查。 浙大二院滨江院区副院长、消化道早癌专家王良静主任医师介绍说,为了不影响日常诊疗工作, 浙大二院大肠外科、消化内科、内镜中心的医护们都是利用周末加班加点, 联合开展“肠癌早筛”专场。

大肠外科副主任徐栋主任医师表示,目前已形成了 社区优先转诊-门诊每天接待转诊-肠镜加快预约-阳性结果迅速转诊大肠外科住院并手术的快速通道,通过 一站式服务,尽量把等待时间降到最低。

在“肠癌早筛”周末专场,其中9月19日这一天,就发现4例肠癌和1例胃癌;9月26日查出3例肠癌和1例食管癌。至10月19日,在完成的近千例胃肠镜检查中,发现30余例肠癌,而结肠息肉发现率则有七成之多。

为了让这些筛查有息肉的病人早日获得治疗,10月25日,消化内科联合内镜中心、麻醉手术部、日间手术病区利用周末时间,开展“日间息肉手术专场”,仅一天就完成97例患者手术。

作为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此次直肠癌筛查项目前期宣教和准备工作十分充分,经社区初筛后,来医院就诊的都是阳性高风险人群,又是无痛肠镜检查,所以大家依从性很高,有不少是一家人或是和邻居相约一同来做检查的,周末专场有时一天要做100余例结肠镜检查诊治,所以检出率也相对较高。

八成结直肠癌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

筛查和早诊早治是降低疾病负担最有效的途径

对于任何一种癌症,早发现、早诊治都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据肿瘤监测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已成为浙江省仅次于肺癌和甲状腺癌的第三大恶性肿瘤。

早在上世纪70年代, 浙大二院大肠外科的奠基人郑树教授就在浙江海宁、嘉善主持开展了大肠癌的早期筛查工作,并提出了中国的《大肠癌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在海宁24.4万的大人群中,筛查到高危人群4076人,随访筛检干预20余年,使该地区大肠癌不仅死亡率下降17.56%,且直肠癌发病率下降31.4%,证实了对高危人群的随诊价值。

而家住滨江长河街道的55岁汤大伯(化名),则是此次“肠癌早筛”项目的又一名受益者。在社区筛查中发现汤大伯大便隐血阳性,虽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大便也成形,但在浙大二院肠镜检查时发现他患有乙状结肠肿块,且结肠多发息肉,病理提示:距肛20cm结肠腺癌,其余还有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医院立即开出住院证,安排院前检查及入院手术,从发现肠癌当天开始算起,第3天入院,第5天手术,第10天出院,由于病理分期属于早期,也不需要化疗等进一步治疗。

幸好此次筛查阳性人群大多是像汤大伯这样属早期及中期患者,通过一站式诊疗,基本上都迅速得到了医治。

由 浙大二院副院长丁克峰教授牵头编撰的我国首部《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中提到,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目前总体仍然偏低,由于无法做到早诊早治,临床上接近80%的结直肠癌患者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目前Ⅰ/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Ⅲ期患者71%,而Ⅳ患者则降至14%。

丁克峰教授提醒,40岁以上和高危人群,应该定期做个肠镜检查。从防治来说,做肠镜进行早期筛查最有价值。如果肠镜发现有异常肿物,检查同时切除便能预防大部分肠癌的发生。如果检查发现的是早期肠癌,治疗也相对简单,花费不大。

-END-

文 | 天目新闻 王秀萍,浙大二院 王健 陆丽芬 鲁青

编辑监制 | 浙大二院 宣传中心

#癌症肿瘤#肿瘤#肠癌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