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上海多了一辆“清晨专线”,一店一码垃圾分成两队进桶

2020-10-29新闻12

摘要:沿街商铺生活垃圾“出路”是一道难题。目前来看,上门收集仍是最有效的手段。

最近,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多了一辆“清晨专线”,有20多站,每天5时至8时运行。但它搭载的乘客很特殊,是来自沿街商铺的干垃圾和湿垃圾,它们被逐一倒入车内预置的8个垃圾桶。

胡欢是驾驶员,他的搭档是颜国勤,每到一个站点,也就是一家沿街商铺,两人便对商铺准备送上车的垃圾进行预检,不分类就不收运。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注意到,每家商铺的外墙都贴有专属二维码,收运员用手机一扫,进入“小小布谷”微信小程序,记录下上门收集垃圾的时间、商户名称、收运量(小袋/中袋/大袋的数量或小桶/大桶的数量)。

胡欢表示,今年上半年,他们还在用仅能装下两只垃圾桶的平板电瓶车收运沿街商铺垃圾,给商铺贴上二维码后不久,“清晨专线”便上线了。

杨浦环境发展有限公司海桥保洁分公司延吉新村片区副经理刘志荣表示,辖区范围内目前符合上门收运条件的沿街商铺超过600家,他们日均产生的生活垃圾占到整个辖区总量的10%以上。但这些商铺大多集中在人口密度较高的老旧居住区,受到配套设施的限制,生活垃圾找不到分类的出路,只靠监管、处罚,又不能完全杜绝垃圾乱扔的问题。

“原本收运的时间、规模,我们都有点想当然了,经过实战才知道情况复杂得多。”刘志荣表示,有收运员反映,大多数商铺开门营业的时间并非“朝九晚五”,遇上一些黄昏开店清晨才关门的火锅店,要收运的垃圾量很大,可按照环卫公司常规的作业时间,很难匹配。

分析“小小布谷”的后台数据,绿化市容部门在延吉新村街道找到了20多家营业至次日清晨或垃圾产生量较多的沿街商铺,采用容量更大的尾板车专门收运这些商铺的垃圾,大幅提高了收运效率。

上午10时,靖宇东路上的“阿姨鸡汤馄饨”店外响起了歌曲《布谷鸟》,门店负责人蒋明华“条件反射”地冲进后厨,把已经快满了的两只垃圾桶拎到马路边。

“隔夜的垃圾就等着这一次清空,否则马上就要午市了。”蒋明华表示,虽然这样看起来很轻松,但权力和义务是对等的,饭店享受到了坐等收运员开到门口的便利,就必须做好垃圾分类。

记者从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了解到,今年上海全面推进沿街商铺生活垃圾上门分类收集,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220个街镇(乡、工业区)、约4000条中小道路、近20万家沿街商铺已实现上门分类收集全覆盖。至此,全市垃圾分类也实现了公共区域、居住区、单位、沿街商铺等所有区域的全覆盖。

由于早期规划、周边配套不完善,沿街商铺生活垃圾的“出路”一直是一道难题。绿化市容部门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来看,上门收集仍是最有效的手段。此前,沿街商铺生活垃圾曾经尝试过设置公共投放点和店前设桶两种方式,均以失败告终。

前者,投放点设在哪、怎么设是难点,姑且不论商铺拿着湿垃圾一路“滴”到投放点,影响市容环境,投放点管控不好,夏天有味道,引发周边居民投诉更是无法避免。

后者,店前的垃圾桶,商户和路过的行人都会往里扔垃圾,很难确保分类效果,一旦清运不及时,桶内垃圾满溢出来,也会影响环境卫生。

相比之下,上门收集看似让商户“轻松”许多,却能有效保障街道环境的干净整洁。保洁员还能兼任指导监督员,“不分类就不收运”,倒逼商户做好分类投放。

杨浦区采用“一店一码”收集沿街商铺信息并定制“清晨专线”的做法,有效破解了上门收集时间“一刀切”导致收运效率不高的问题,目前上海已有多个区正在试点类似的举措。“一店一码”记录的不分类信息,还成为城管执法部门介入监管执法的重要依据。

#垃圾分类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