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他写100首绝赞美她,古籍用了6个字记载,却让他含冤千年

2020-10-30新闻6

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会有多疯狂?中世纪西方贵族会为之决斗,吴三桂为了陈圆圆,引清兵入关,冲冠一怒为红颜。那么,如果是这个男人是一位诗人会怎么做呢?那就为她写诗。历史就有这样一位诗人,看上一名女子,爱而不得,就疯狂为其写诗,竟然一口气写了百首绝句。

这样的爱恋可以说是爱恋深深深几许了,可是,这个情圣却没收获好名声,而是背上了因爱杀人的罪名,这一背,就是千年。情圣没做成,到变成了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的促狭之人。他为她写的百首绝句,也被后人解读变味,成了他事后的忏悔。

这个男人就是唐末诗人罗虬,与罗隐、罗邺齐名,并称“三罗”。这罗虬颇为恃才傲物,所以总是不得意,这也难怪,好像历史上凡是恃才傲物之人,都是不得志的。按照现在的话说,叫智商很高,但情商很低。

罗虬在广明乱后,不得已去投了鄜州李孝恭,在李府,他遇到了令人心动不已的歌女红儿,听了红儿的歌后,更加迷恋不能自拔,就送礼物给红儿,而李孝恭说红儿已经被聘,不准接收。罗虬大怒,回家后就写了百首绝句。

这也就是一节文人最大的本领了。但是,后来这段历史被改得面目全非,变成了罗虬大怒,第二天杀了红儿,也就玉石俱焚,谁也别想得到的意思。

为何一个情圣一见钟情的佳话,演变成了一起血腥的案件呢?竟然只因六个字:手刃绝句百篇。怎么这六个字就把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变成了一起凶案了呢?

原来,最早记载这件事的,是《唐摭言》,其原文如下:

罗虬辞藻富瞻,与宗人隐、邺齐名咸通乾符中,时号三罗。广明庚子(880)乱后,去从鄜州李孝恭,籍中有红儿者,善肉声,尝为貳车属意。会貳车聘邻道,虬请红儿歌而赠之缯彩,孝恭以副车所贮,不令受所贶。虬怒,拂衣而起。诘旦手刃绝句百篇,号比红诗,大行于时。

就是这段文字中,出现了“手刃绝句百篇”,导致了后来的以讹传讹。开了这个头的,应该是《太平广记》,因为这部书在写这段故事时,是注明来源于《唐摭言》,也就是引用别人的。但是,引用应该尊重原著啊,结果《太平广记》因为对文字的理解有误,结果就艺术地处理了一下。

是怎么“艺术处理”的呢?我们来看这个故事在《太平广记》里是怎么写的:

罗虬词藻富瞻,与宗人隐、邺齐名咸通乾符中,时号“三罗”。广明庚子(880)乱后,去从鄜州李孝恭。籍中有红儿者,善为肉声,常为副戎属意。会副戎聘邻道,虬请红儿歌而赠之缯彩。孝恭以副车所盼,不令受之。虬怒,拂衣而起。诘旦,手刃红儿。既而思之,乃作绝句百篇,号《比红儿诗》,大行于时。

对比一下可以看出,前面对于罗虬的介绍以及跟红儿发生交集的情节是完全相同的,确实属于“引用”,但是,到了“诘旦”后,变了。《唐摭言》里,“诘旦”也就是第二天,罗虬是“手刃绝句百篇”。而《太平广记》里,变成了“手刃红儿。既而思之,乃作绝句百篇”。

最先记载的古籍里,是“手刃绝句百篇”,而引用的古籍里,是“手刃红儿。既而思之,乃作绝句百篇”。这样一对比,也就能够理解为何美好的爱情故事变成了凶案的了。

《太平广记》作者在引用时,肯定是无法理解“手刃绝句百篇”,绝句怎么手刃呢?确实不好理解,于是,作者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添加了一个情节,就是“手刃红儿”,把女孩给杀了,然后又很后悔,于是作了绝句百首。

这样加了“手刃红儿”的情节后,这句话确实通了,很好理解了。后来,《唐诗纪事》《郡斋读书志》《唐才子传》《全唐诗》也就都跟着采用了这种说法,于是,这个故事也就流传开来了。

流传归流传,还是有人一直在质疑,因为从罗虬的百首绝句《比红儿诗》及自序里,看不出有丝毫的悔意。但质疑者跟认可的,各执一词,很难说服对方。直到民国时,这个迷才被学者朱大可从文字学角度解开了。现在看起来,是那么的简单。

原来,“手刃绝句百篇”的叙述没有任何问题,查字典可知,“刃”,通“剏”,这是个通假字。而“剏”字的义项中有一个就是“撰写,创作”。这样,所有问题也就都迎刃而解了。“手刃绝句百篇”,也就是创作了绝句百篇,这一点问题都没有啊。

不过,话说回来,《太平广记》这样改写,添加情节,也是情有可原,因为很难想象,一个人一夜之间能写出百首绝句,这样太强悍了,强悍到令人生疑的地步。

看来,一个人也不能太强悍,否则情圣都能变成凶徒,沉冤千年。

那么,《比红儿诗》究竟写的如何呢?我们不妨欣赏几首,也就知晓了。比如:

青丝高绾石榴裙,肠断当筵酒半醺。置向汉宫图画里,入胡应不数昭君。

先写红儿美貌:乌黑的头发高高绾起,穿着美丽的石榴裙,酒已半醺,美得令人肠断。接着进行对比,如果放在汉宫图里,出塞就轮不到王昭君了。意即比王昭君更美!

再如:

树袅西风日半沉,地无人迹转伤心。阿娇得似红儿貌,不费长门买赋金。

这首是用阿娇来跟红儿对比,说阿娇如果长得跟上红儿这么美,就不需要花费千金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了。美貌就可以让皇帝回心转意了。

再看一首:

薄罗轻剪越溪纹,鸦翅低垂两鬓分。料得相如偷见面,不应琴里挑文君。

这首诗,先写红儿的服装,再写红儿的头发,都是那么的美丽,令人心动。然后拿卓文君来作比,说如果司马相如偷看一眼红儿,就不会费尽心思去把妹卓文君了。

最后再看一首:

千里长江旦暮潮,吴都风俗尚纤腰。周郎若见红儿貌,料得无心念小乔。

这次是拿小乔作比,大乔小乔,那可是东吴颜值最高的两个美女,分别嫁给了孙策和周瑜。而罗虬说,如果周瑜看到了红儿的美貌,可能就不会那么爱小乔,而是劈腿红儿了。

百首绝句的写法基本相同,都是写红儿的美貌,然后用历史上的一位绝顶没人对比,突出红儿的美丽。这要有多爱,在一个男人眼里才会如此美丽啊!

这样美到极致的可人儿,谁能忍心毁了她呢?罗虬不会,是个男人,都不会。朋友们,您说是吧?

#诗词歌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