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欧阳修沙龙里的布衣:狂怼王安石,在“三字经”里是反面教材

2020-10-30新闻2

在我们的意识里,封建王朝都是等级森严,当官的跟老百姓有着天然的鸿沟,当官的是大老爷,老百姓都是屁民,很难扯到一块去。但是,北宋是个例外。文坛领袖高官得坐的欧阳修的高级沙龙里,就有一个特别活跃的贫民布衣。

1

宋高祖赵匡胤吸取唐代军阀割据的教训,实行重文抑武战略, 科举之风劲吹,好多寒门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进入权力阶层。所以,北宋是典型的文人主政时代,一些大文豪都是达官显贵,权倾朝野,欧阳修、王安石、晏殊、司马光等都是如此。

要说到北宋的文坛领袖,非欧阳修莫属,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除了唐朝的两位韩愈柳宗元外,宋朝共有六位,除了欧阳修自己外,另外的五位都是出自他门下,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这样豪华的明星阵容,足见欧阳修的地位尊崇。

欧阳修本是官宦之家出生,可是,4岁时,他任军事推官的父亲去世了,父亲比他大了52岁,典型的老来得子。欧阳修的母亲只好带着他投奔了他的叔叔。

叔叔家并不富裕,但对侄子特好,欧阳修天资聪颖,博闻强记,其母用树枝在沙地上教他写字,只要写一次,就不会忘记。稍大时,就向叔叔借书来读,母亲总是要求他抄下来,好及时还回去。而这对于欧阳修来说,实在是多此一举,因为书还没抄到底,早就倒背如流了。

也许是因为小时候这段经历吧,欧阳修从来都没有瞧不起平头百姓,他特别看重人才,发现一个人才,比自己有才还高兴,他看待一个人,只看是否有才,从不看外貌,更不看出生。他乐当伯乐,只要有才能的人,他都会竭力向朝廷举荐。

所以,欧阳修到哪里做官,都有一帮文人学士围绕在他身边,跟他诗文唱和,讨论时政,哪怕是平头百姓,只要是他看上的,从无半点轻视之意。所以,后世把这种情形,形象地说成是欧阳修的高级文学沙龙。

2

虽然说欧阳修不论贫贱不论出生,但是贫民布衣想进入这样的沙龙还是很难的,身份和地位就摆在那里,一般贫民布衣是不会往前凑的,何况,想往前凑,还得凭学问,欧阳修不认可,那怎么说都没戏。

所以,在这个高级沙龙中,真正的平头百姓还是少之又少的,从现有史料考证,确认的贫民布衣活跃在这个沙龙里的,只有一位,此人后来在文学史上也是占有一席之地。

这个人因为后来发奋学习,有了一定的成就,文章也是闻名天下,所以很多人谈到他时,总是说其喜欢游学。其实,这是说的好听的,说的不好听的,就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他出生于农村,但是家里有些祖田,吃穿不愁,所以从小就到处游玩,即使是娶妻生子之后,还是生性不改,到处游逛。他口才很好,能说会道,喜欢辩论。

那一年,他游逛到了汴梁,早就听说欧阳修文章盖世,又特别是善于辩论,就想见识见识。在此之前,他结识了益州太守张方平,据说是张太守遇到了一个难题,他自告奋勇要求见太守,出了个不错的主意,太守觉得这个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就跟他成了朋友。

要说这个人真的有两下子,一介平民跟堂堂一个太守成了好朋友,这友谊保持了一生,而且传到了下一代,真的都是性情中人,非常难得。

游学到汴梁时,他就去拜见了欧阳修。说起来我们都有点不信,作为副国级的欧阳修当时没有看不起他这个小老百姓,而他这个小老百姓竟然有点瞧不起欧阳修。

你道为何?因为欧阳修长的实在太影响市容了,那张能言善辩的嘴,上唇太短,怎么也包不住过长的牙齿,显得那样的滑稽。欧阳修可能是我们熟悉的文豪中最丑的一位了。

但是,这纯粹是从外貌协会角度来说的。而无论是读欧阳修的文章,还是跟欧阳修交往,都感觉到他的美,用现在的话说叫心灵美。欧阳修真正称得上的心灵美的一个人。

这绝不是笔者胡说八道,欧阳修因为长得不好,一生都有自卑情结,也因为相貌的不争气,他才从各个方面去超越别人,把相貌丑带来的自卑,从文字从女人从地位那里找回来。

3

这位进入欧阳修高级沙龙的布衣,跟欧阳大人一接触,听了他的言谈,看了他的举止,刚刚那一点鄙视的念头立马烟消云散,早就变成了从心底里的敬重,后来就成了欧阳修的门下。

在这个沙龙里,他认识了梅尧臣,认识了曾巩,认识了直到八十多岁还对女人兴趣超级浓厚的张先,就是那个写“云破月来花弄影”、“隔墙飘过秋千影”、“无数杨花过无影”,非常有名的“张三影”。还认识了王安石。

认识王安石后,他把原先对欧阳修的瞧不起,直接放王安石身上了,每次沙龙活动,他都会狂怼王安石,王安石怎么说他都看不上。要知道,他当时就是一小老百姓一个小屁民,王安石已经是财政部长了。

他对于王安石的特立独行,总觉得藏有大奸大恶,后来他写了一篇文章就叫《辨奸论》,被认为就是指向王安石的,在京都影响很大。王安石对他也没有什么好感,沙龙活动时,不是互掐,就是相互瞪眼,彼此都不想搭理又不能不搭理。

4

有的朋友可能已经猜出来这位小老百姓是谁了,不错,他就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洵。有人会说,他四处游逛,不喜欢学习,怎么会有这样的成就呢。

我说的他不爱学习是他27岁之前的事情,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可能是跟这些文豪接触多了,感觉到自己的浅薄,也可能是被老婆唠叨多了清醒了,总之一下子变得好学起来,与先前判若两人。

也不能说他先前的游逛是无用的,毕竟走万里路对于增长见识和社会阅历,是很有益处的,所以虽然他用功迟了点,但是正因为有了游学的积累,所以学起来成效就更为显著。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洵跟儿子苏轼苏澈还属于同学呢。父子三人有个叫做“南轩”的书房,每天在里面辩论,写文章,有时候争的面红耳赤,真有点不像父子,说是同学更恰当一些。

苏洵虽然学问很好,在北宋时代,完全可以凭着这学问捞个官当当,而且,欧阳修也多次举荐,但是,他一生未曾入仕。有人说他没有入仕,怎么也有光禄寺丞的六品官位?其实,那是死后儿子苏轼向朝廷要求追封的。

苏洵27岁才发奋努力,被写进了影响极大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从意思来看,三字经的编写者王应麟是把苏洵当作反派,也就是反面教材来写的,教育孩子们不能像苏老泉那样“犹悔迟”。同是三字经里的人物,黄香9岁孔融4岁就成为儿童学习好榜样,老泉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确实晚了点,不过,虽然迟到但没有缺席,最终还是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诗词歌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