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决胜脱贫攻坚 中国十九冶铺就川西草原幸福路

2020-10-31新闻18

在位于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美丽的金马草原上,牧民们唱着悠扬的牧歌,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意气风发地迈步在通往小康的大道上。

让高寒牧区色达县的农牧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来自中国十九冶的建设者致力脱贫攻坚的步伐永不停息。

2016年10月28日,对于色达县的藏族同胞来说,是一个值得欢庆的日子,这一天,中国十九冶承建的该县农村公路通畅工程亚龙乡农村公路完工,较计划工期提前了64天,圆了他们多年来“村村通”的梦想。甘孜州属于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2015年,州政府根据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州内各地实际,制定了精准扶贫细则,色达县农村公路通畅项目被列为重点扶贫项目之一。中国十九冶承担了贯穿三个乡镇、总长121公里的通村公路工程施工任务,克服高海拔、缺氧、极端天气、交通闭塞等种种困难,高速度高质量完成项目竣工验收,用实际行动为当地铺上了“幸福路”。

自进场以来,中国十九冶的建设者们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号召,紧紧抓住新中国扶贫史上力度最大、规模最广、影响最深、前所未有的机遇,充分发扬“听党指挥、忠诚担当、拼搏奉献、勇创奇迹”坚毅质朴的“西部铁军”精神,践行央企社会责任,苦干实干加油干,精心铺筑一条条“发展快速路”“最美产业路”“脱贫致富路”“生态绿色路”和“惠民幸福路”,推动色达县由两省、三州毗邻地区的“交通难县”向“交通畅县”转变。

“世界很大,我们想去看看”

在“西部铁军”刚刚抵达色达县农村公路通畅项目区域时,见到的是一片充满原始和生机的场景:空旷的草原、孤独的野狼、机敏的土拨鼠,还有漫山遍野健硕的牦牛。

长久以来,“高寒、边远、贫穷、落后”是人们对色达县的定格印象。由于地处四川省阿坝州、甘孜州,青海省果洛州三州结合部,交通不便一直是制约色达发展的主要“瓶颈”。色达人民渴望乘坐长途汽车,去州府康定、省会成都、首都北京,看看璀璨的灯火和汹涌的人潮,把大包小裹的高原特产卖出去。从此,绵延的大山将不再成为外面世界与高寒地区的阻隔。

一位当地希望小学的四年级女生在一篇日记里写道:这个世界真大,我们想去看看。

大道如青天。加快交通建设,改善出行条件,成了色达人民多年来的共同心愿,更是脱贫攻坚必须打通的“关隘”。

2015年底,甘孜州政府根据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州内各地实际,制定了精准扶贫细则,色达县农村公路通畅项目很快提上议程。甘孜州政府邀请了实力雄厚的多家央企参与竞标,中国十九冶积极响应,通过深度沟通、真诚报价,最终赢得112公里的路面工程施工任务,合同工期八个月。

项目主要分散在三个乡镇,分别是离色达县30公里的亚龙乡,施工道路总长30公里;离县城130公里的泥朵镇,施工道路总长36公里;离县城90公里的大章乡,施工道路总长45公里。施工任务是将原来凹凸不平的泥土道路进行混凝土灌注改造,对道路品质、观感、使用寿命进行全方位提升。该项目是中国十九冶在甘孜州承建的第一个项目,也是色达县精准扶贫工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项目。

在高海拔高寒地区施工,哪怕是再普通的项目也会增加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色达县5月中旬积雪才融化,10月中旬又开始大雪封山,一年里真正能够施工的时间仅有短短的5个月,其中6、7月还是雨季。就是这5个多月,不期而至的暴雨狂风、不堪重负时不时就“罢工”的供电系统,至少要延误一个月的工期。时间就是效率,2016年4月签订工程合同后,中国十九冶仅用15天时间就完成了项目部的组建和现场勘测,并从成都周边征调了150余名有过高原作业经验的施工人员入驻现场,全面开工建设。此时,金马草原冰雪消融,河水淙淙,草木蔓发,春意已浓。

“这边的路就拜托你们十九冶了”

文志勇是色达项目经理,在去工地的路上,色达县亚龙乡乡长四郎扎西告诉他:“色达县一年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另一个大约是冬季。这边的路就拜托你们十九冶了,只要有了路,十多万藏胞就能脱贫奔小康,色达就能飞出大山,飞向世界。”

扎西乡长的一席话让身经百战的文志勇感慨万千:“只知道这是中央部署的精准脱贫工程,但没想到交通对色达脱贫是如此的重要。”

前些年,分散在三个乡镇的道路因为受冰雪冻袭,路面坑洼,涵洞堵塞。“外面的客人来这,必须先坐汽车,再换农用车或拖拉机,无路可走了就骑马,最后是步行。你能想象得到,老百姓出门得有多难。”扎西乡长感叹道。

亚龙乡云起书记说:“村民们出一次门路上至少得用两三天。”

入职以来参建数个项目建设,文志勇积累了不少的施工经验,可这次却让他迎来了“大考”。这里的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而他们在色达县施工线路最高处海拔4200米。“海拔超过4000米后,每升高一米,艰苦和考验就增加一分”,他说,“必须加强队伍的凝聚力,有了凝聚力才生成攻坚克难的战斗力”。

没有灵丹妙药,文志勇的办法似乎很笨:讲清大道理,做好小事情。

所谓大道理,说来也简单。关键要让大家明白,他们修的路对于色达人民脱贫是多么的重要。色达县生产力低,商品流通不畅,生活方式落后,美丽的高山草原和璀璨的藏族文化鲜为外人知,这一切都是因为交通落后。初次来到高原的员工的确被震撼了。项目部里,少了以往新项目开工前的激动,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压力。

说到小事情,倒还挺复杂。文志勇说:“最普遍的高原反应是睡不着觉,没食欲,所以要想办法让大家睡得香,吃得好。”他们从成都购买了木床、席梦思、卧具,每个房间都配置了暖风机;成立了伙食小组,每周评议一次,发动大家提出改进意见,换着花样改善伙食。

这里的海拔高度虽然不能“降低”,但可以尽可能地“提高”生活保障。文志勇认为,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像家一样的氛围,高原可以缺少氧气,不能少了温情,天气虽冷,但是大家的心应该是热的。

文志勇和整个项目团队拼尽全力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一场扶贫攻坚战即刻打响。

“困难很多,但是我们必须按期完成”

然而,接踵而至的困难超乎想象。这里经常缺水断电,没有网络信号,医疗条件落后,基本与世隔绝。通讯联系除了吼,全靠卫星电话。建设者们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施工区域,日日夜夜忍受着高原缺氧、气候突变、包虫病泛滥等对生命健康的威胁。运输问题同样令人担忧。水泥主要从汶川运入,一路面临着泥石流、塌方等危险,到达色达县后,由于通村公路设计承重仅有20吨,项目部还需用小型货车进行二次转运。材料运输过程中,还需对道路进行加宽、压实才能保证材料顺利运至现场。同时,由于远离县城,色达项目部的施工人员吃住在现场,渴了就在附近的小溪里接水烧开了喝,饿了常常是一包方便面下肚,天气变化很快,衣服不断被打湿、晒干,再打湿,循环反复。

工程进度是让文志勇最伤脑筋的事。“施工组织、资源调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事,但有些因素我们掌控不了,比如喜怒无常的高原天气。”

2016年7月中旬,色达连降暴雨,山洪奔泻而下,驻地门前有一条小河,平时只有脚面深的水。8月14日夜间开始,河水陡涨,水深达两米,水流湍急,严重威胁着新生的项目部驻地和冷、热拌合站。15日上午11点多钟,河上的上邱果二村桥瞬间被冲塌。桥垮塌时,项目部拉设备的车刚刚过去不到30秒。

上邱果二村桥是村民们通往亚龙乡和色达县城的交通结点,也是运送施工人员和材料的必经之路。当时,这座桥要拆掉重建,建桥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可是,新桥还没建,老桥就塌了,材料运不出去,这意味着要全线停工。

顾不上吃午饭,文志勇领技术人员紧急研究抢修方案,下午,第一套抢修方案放到河里的水泥管和沙袋,在第二天凌晨便被冲得无影无踪。随着之后第二套抢修方案也宣告失败。项目部迅即召开会议,认真研究并果断实施了第三套抢修方案,将钢波纹管运到现场再连夜铺设抢修,16日清晨,桥终于抢通。文志勇已记不清加了多少班,后续山洪下来之前,河中央的这座新桥墩终于稳稳地矗立在水中。

施工不能破坏环境,是项目部的一条铁律,他们所用的砂石料都取自色曲河和支流冲击成的砂石滩,未占用一寸绿地。

项目部同时招聘当地藏族特困人员,为其解决就业问题。这些色达县“子弟兵”们对工程建设全力配合,带着建设自己家乡的热情和高标准,全情投入劳动,积极参与农村公路建设,成为工地上一道道令人动容的光影。

大章乡修建村委活动室,水泥、砂石等运输困难,项目部知情后,无偿援助建筑材料,使村委活动室快速落成。在建设大章乡嘎志玛一村通村公路时,村委会及当地村民纷纷希望,在附近施工的项目部能将这一段550米的主干道改造为水泥道路。一边是紧张的工期,一边是村民们的迫切期望,面对矛盾,项目部很快做出了回答,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服务,是中国十九冶作为中央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他们抽出时间,大干巧干,仅用5天便完成了原有道路的改造。

正因此,“西部铁军”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呼为“尼亚布”(很好的人)。

“困难很多,但是我们必须按期完成。我们要按‘四好农村路’的高标准对这些道理提供技术帮扶,让农村公路不仅通达、更要通畅。”文志勇一直鼓励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拼命干。时间转眼到了2016年8月份,雨季已过,情况有所好转,项目部抓紧时机,迅速掀起施工高潮,工人们迎着严寒进行人工抹面和混凝土养护,保质保量加快工程进度。从色达县城出发,到亚龙乡、泥朵镇和大章乡,沿途都是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压路机、挖掘机等机械正在轰隆隆地作业,一支支施工队伍日夜奋战,一个个技术人员忙得不亦乐乎,处处是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

“梦想变成了现实”

干线路、乡村路、连户路,路路齐头并进。

脱贫路、致富路、奔康路,条条直通人心。

2016年10月28日,中国十九冶承建的色达县农村公路通畅项目全线建成通车。这条112公里的“云端天路”终于结束了当地交通条件差的历史,成为辐射带动色达脱贫产业发展的经济大动脉,大大拉近了雪域高原和平原腹地的时空距离,让“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逐步成为现实。无论是县城,还是遥远的农牧区,色达人民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教育服务。

现在,有了安全宽阔的水泥硬化路,上邱果一村的学生次仁正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以前看到其它村都通了公路,我就总是想着如果公路也能修到家门口,那该多好。如今梦想变成了现实,我每天上学也很方便,心里有说不出来的高兴。”

“公路通了以后,我回家由原来的走路走一天,变成如今的乘车只需要40分钟。”受惠于这条路的嘎志玛一村村民彭措在通路后修建了新房子。他高兴地说:“以往交通不便,运东西成本高,萝卜都搬成了肉价钱。现在运费低了,大家都把原来的土坯房修成了楼房。”

交通扶贫战犹酣,色曲河畔添新颜。经过重新建设,曾经的简陋小道已变为最宽7米的四级标准公路,即便遇到大雪等恶劣天气,这条坐落在海拔4000米高原上的乡道,都能保持畅通,确保各类车辆正常通车。

“西部铁军”铺就的,是色达县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康庄大道。(吴云霄)

#扶贫#色达县#十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