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基金的股息率:以红利基金为例,深入讨论指数基金的分红机制

2020-10-31新闻26

红利ETF,基金代码510880,是华泰柏瑞上证红利ETF的简称,本文以该基金2019年年度报告为基础聊聊为什么指数基金的股息率和按照基金分红计算出来的比率会有差别。

我们看到上证红利的股息率是5.28%,那么我们按照现价买进市值100万的华泰柏瑞上证红利ETF,分红的时候能收到5.28万的现金吗?

答案是几乎不可能。

如图是基金年报中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首先看两个概念,本期已实现收益和本期利润。本期已实现收益指基金本期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其他收入(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扣除相关费用后的余额,本期利润为本期已实现收益加上本期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直白点说,本期利润是一个账面利润,其中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是不能分红的,只有本期以实现收益才是真正可以拿出来给股东分红的真金白银。所有持有基金份额的基民都是该基金的权益持有人,都是"权益股东"。

在"管理人对报告期内基金利润分配情况的说明"明确说明:根据基金合同的规定,基金收益评价日核定的基金累计报酬率超过标的指数同期累计报酬率达到1%以上,方可进行收益分配。根据基金合同约定,本基金已于2019年1月对2018年度可分配利润实施了分红,每10份基金份额派发现金红利0.98元。

这段话说明了基金分红的条件"基金收益评价日核定的基金累计报酬率超过标的指数同期累计报酬率达到1%以上",依据是可分配利润。

这里我再讲两个概念,未分配利润和期末可供分配利润,先看期末可供分配利润:

(1)期末可供分配利润为期末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与未分配利润中已实现部分的孰低数。

(2)如果期末未分配利润的未实现部分为正数,则期末可供分配利润的金额为期末未分配利润的已实现部分;如果期末未分配利润的未实现部分为负数,则期末可供分配利润的金额为期末未分配利润(已实现部分扣减未实现部分)。

而未分配利润是基金进行利润分配后的剩余额。未分配利润将转入下期分配。

所以说基金分红的依据准确说是期末可供分配利润,这就是可分配利润。

为了计算可分配利润,我们就要计算未分配利润,我们看基金年报

本期期末的未分配利润=上年度末的未分配利润+本期利润+本期基金份额交易产生的变动数+本期已分配利润

未分配利润分为已实现部分、未实现部分和未分配利润合计三个部分,我们要评估基金的分红能力就要看已实现部分。

在利润表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看到基金的费用:管理人报酬(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交易费用、利息支出、税金及附加、其他费用。其他费用主要有审计费用、信息披露费、证券出借违约金、上市费、银行划转手续费、分红手续费等等。

在利润表中我们看到,基金的收入是多样化的,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汇兑收益、其他收入五大类。其中投资收益又细分为股票投资收益、基金投资收益、债券投资收益、资产支持证券投资收益、贵金属投资收益、衍生工具收益和股利收益七大类。

股利收益是什么呢?股利收益包括股票投资产生的股利收益和基金投资产生的股利收益,其中前者就是基金持有的成分股给基金持有股票份额分配的股息。

股息率,是一年的总派息额与当时市价的比例。以占股票最后销售价格的百分数表示的年度股息,该指标是投资收益率的简化形式。

股票的股息率很好理解,那么指数的股息率呢?指数的股息率就是按照指数编制方法运作的基金持有的成分股能够给基金派发的股息额与这些成分股的市值的比值,指数的股息率一方面取决于其成分股的选择,另一方面和成分股的加权方式也有关。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方便理解。公司A市值100亿,去年分红10亿,公司B市值500亿,去年分红30亿。某指数基金甲按照编制规则持有公司A和公司B的股票,市值分别为30亿和100亿,那么我们认为基金的市值为130亿,按照去年的分红情况,基金可以分配的红利为3+6=9亿,基金的股息率为9/130=6.92%。这个股息率我们认为就是指数的股息率。

这是我们常见的基金估值指标中股息率的由来,但是我们通过阅读基金的财务报表就知道股息只是基金实现收益的一个组成而已。而且基金每年的利润并不是都能用来分配给基民的,事实上有的基金每年都很赚钱,但是并不分红,而是把属于基民的权益直接放在了基金净值里面,相当于分红再投资了。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也能看出指数和指数基金是不同的,指数的本质是规则,默认是没有摩擦成本的,而指数基金则是实际运行的金融产品,有着各种各样的费用成本,有着追踪误差,在现实中成分股的分红不会和往年完全一致,成本股分红的时间也不是同一天。所以指数的股息率,是我们购买追踪该指数是的指数基金的参考,但是并非我们持有该基金就一定能得到指数股息率所对应的分红。

这就是指数基金的股息率和按照基金分红计算出来的比率会有差别的原因所在了。

#债基#基金#股息率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