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 :扶贫故事∣真心换真情

2020-11-03新闻3

图为文连辉(右二)到群众家中走访

“文大叫我种花椒我就相信他!”

“我要外出打工,没时间种花椒,文大让我把地租出去,我积极支持他的工作。”

……

村民口中的“文大”,是黔东南州凯里市委第四巡察组组长文连辉。

因文连辉身材高大,更因村民对他在脱贫攻坚工作给予的信任,“文大”的称呼随之而来。然而这份信任却是来之不易,是“文大”用一年的时间努力积累起来的。

2019年6月,文连辉主动申请,下沉到联系帮扶的凯里市舟溪镇青龙村担任脱贫攻坚分队队长。

青龙村位于凯里市舟溪镇西南部,全村608户223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222人。

近年来,该村紧扣“一村一品”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养蜂、养鸡等林下产业,并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引导当地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项目保底分红等方式参与产业项目,实现增收脱贫。

2019年年底,青龙村实现现有贫困户全部脱贫。

“今年受疫情影响,农业生产耽误了一些时间,群众收入遭受损失,巩固青龙村脱贫攻坚成效的任务十分艰巨。”经过走访调研,文连辉发现,青龙村还存在产业基础薄弱、经济效益不稳定、贫困人口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

“我们一定要冲破困境,想出一条新路子来帮助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在文连辉的带动下,村支两委和帮扶干部们在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不断思索调整产业结构助农增收的路子。

“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通过深入群众广泛调研,结合青龙村产业实际,最终找到了发展花椒种植这条路子。

选苗、挖穴、栽植、覆膜,文连辉带领着村干部及脱贫攻坚队队员们一起种起了花椒,并引进凯里市兴宏源养殖专业合作社,以流转土地的方式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花椒种植产业。

“我不会种花椒,我也不同意转让土地,你们搞的那些产业我不参加!”在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前来参会的村民龙庆国表示不肯流转土地发展花椒种植,态度强硬而坚决,让在场的村干部和帮扶干部们一时间束手无策。

“群众不理解是我们工作还不到位,这户我来负责,你们去动员其他群众,争取得到大家的支持理解,让老百姓都享受土地流转后发展高效作物带来的效益。”针对部分群众因受传统观念影响,不理解、不配合产业发展的现象,文连辉总是把最难啃的“硬骨头”留给自己,冲在最前面。

“花椒一斤可以卖到30多块钱,包谷才卖多少,这笔账你自己算嘛。”

“流转土地进行集中连片种植,不仅每亩可得1000多元的租金,有收成了每年还可以参加分红,这是一举两得的事。”“你平时就到附近的花椒园里打工,在家门口赚钱,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能省多少心……”

之后的一段时间,文连辉时常找龙庆国“摆龙门”,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一笔一笔、一项一项地为他算起了“收益账”。

“我想通了,‘文大’讲的很合理,我也发动其他兄弟们一起来搞花椒种植。”在文连辉一次次不厌其烦的开导劝说下,龙庆国和其他村民最终同意参与花椒种植和流转土地。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通过宣传发动,村民们积极踊跃,青龙村累计种植花椒50亩,还流转土地150亩给合作社办花椒园。

一场“挽起袖子加油干”的产业新风,吹拂在青龙村的大地上。

在发展花椒种植的同时,文连辉与脱贫攻坚分队的队员们还带动青龙村大力发展高效农作物生产,完成了种植黄豆26亩、精品红薯251亩、辣椒90亩、生姜7.4亩、蔬菜32亩,发展林下养鸡100亩。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若安好,便是晴天。”回顾这一年来的帮扶工作,文连辉体会最深的就是自己用真心换来了真情。

【来源:贵州黔东南州纪监委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扶贫#新冠肺炎_社会#青龙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