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脚踩沙土 情寄海洲——记沈阳五院驻乡扶贫干部王少川

2020-11-04新闻3

2019年11月,沈阳五院保卫科干事王少川凭借着敢于担当的勇气、乐于担当的态度、善于担当的能力来到了辽宁康平县最北端的海州乡,成为一名驻乡扶贫干部。

海洲乡与内蒙古科左后旗科尔沁沙地南缘相接壤,距沈阳市区160公里,区域面积150平方公里,全乡辖9个行政村,42个自然屯,总人口1.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440户820人。全乡耕地面积10万亩,其中8万亩进行花生种植。海洲乡属典型的风沙大易干旱地区。海州的贫困人口数量、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都给开展脱贫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刚一踏入海州,沙土漫天飞扬,看到这样的景象是王少川始料未及的,但在困难面前王少川没有退缩,一方面夯实理论根基,扎实学习扶贫政策;另一方面了解农副产业发展等相关业务知识。

“扶贫,就要融入群众中去,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要多主动想法子、找路子,把工作干在先做在前……”王少川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他第一时间与当地政府沟通,很快掌握了全乡基本情况,又与各村主任及驻村第一书记联系,为各村量身制定脱贫方案,并发动各村的党员和积极分子共同组建了“海洲乡脱贫攻坚志愿者服务队”,又在乡党委的领导下成立了“海洲乡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还先后创建了11个微信联络群,使每一项工作都有专人落实、跟进。

与此同时,王少川主动对贫困人口逐一入户走访,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所有建档立卡人员走访,并为每一户百姓解读扶贫、医疗、雨露计划、产业帮扶等相关政策,让他们看到党和国家时刻惦记着他们,让他们看到光明就在眼前。

在今年春节,正值疫情形势严峻之时,王少川主动放弃了休假,第一时间返回乡里,积极投入到海洲乡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来。得知乡政府的防疫物资匮乏,他多方寻找资源,给乡里送来高浓度消毒液和酒精1000余公斤,有效缓解了消毒物资的紧缺。

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之后,又和海洲村驻村第一书记共同开展助农行动,在沈阳市文化旅游委的大力帮助下成立了海洲村文化站,为全乡捐赠书籍1000于册,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为了使老百姓的农产品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销售保障,与主流网络运营商取得联系,成立了电商端口,现全乡共有“海洲坊”、“海洲一品康”、“颗粒归仓”等几大网络电商店铺,之后又在沈阳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的大力帮扶下成立了孙家店村育肥牛养殖基地,目前已引进牛犊50头......“作为一名党员,在困难面前我们就是要逢山能开路,遇水能架桥。现在所做的这一切,就是让全乡百姓能够迈入通往小康之路的快车道。”王少川说道。

转眼间王少川来到海洲工作已经一年了,一直生活在城里的王少川在这里克服了生活上的诸多不便,“来这不是享福的,要亲身体验到农村老百姓生活的艰苦,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再说全国那么多扶贫干部了,比我困难的太多了,我这点苦不算啥!”王少川认为自己做的还很不够。他的目标是不仅要发展持续脱贫致富的项目,还要让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生活习惯,避免脱贫后再因病返贫。

在这一年中,王少川亲历了暴雪骄阳,也感受了飞沙尘土,但哪怕前方困难重重,他依然初心不改,一往无前。王少川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脚踩沙土,情寄海洲,卧龙湖畔,离家数载,归来时,我还是曾经的那个青年。”

王少川只是千千万万扶贫干部中的一员,但他用无私的奉献、艰辛的汗水把自己这个“异乡人”变成乡亲们的“心上人”,用务实的作风、辛勤的付出践行了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本色。

#新冠肺炎_健康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