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赶紧转发给朋友!长期食用隔夜菜或重口味,2人被查出结肠癌

2020-11-04新闻5

2020年中国肿瘤学大会开幕在即,为助力大会宣传抗癌知识,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肿瘤科的医护专家组成科普宣讲队,先后走进高校、社区等地开展防癌科普义诊活动,11月4日下午15:00,肿瘤科专家团队围绕百姓关注的防癌热点、健康生活常识、早诊早治观念等方面在医院的多功能厅开展了科普活动。

反复便秘或腹泻 两人被确诊结肠癌

家住雨花区的刘生茂(化名)是一名物业的工作人员,每天带饭上班,“我一直觉得在外面吃得不放心,而且也不划算,于是一般都是前一晚把饭菜做好,用一个饭盒装好放在冰箱,第二天上班直接加热下就可以吃,既省事又省心,印象中这样的习惯持续了有18年多了,也没出现过不舒服的情况。”

刘女士回忆,尤其是忙的时候,更是一餐吃不完,就把剩菜放进冰箱,第二餐继续吃,有时还和新鲜的菜混在一起炒着吃,这样也不会浪费。

“近半年反复出现腹泻的情况,一开始以为是有点消化不良,调整了自己的饮食,稍微有所改善,没想到后面出现鲜红色血便,可吓坏了。”于是,刘女士赶紧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被确诊为乙状结肠癌。

无独有偶,今年21岁的津西(化名)是一名大二学生,上课之余经常玩电脑到半夜,“平常吃饭都靠叫外卖解决,最忙的时候晚饭都没时间吃,等肚子饿了就吃去个宵夜,多半是点些烧烤、油炸、麻辣烫之类的‘重口味’食物来填下肚子,吃完继续熬夜。”

津西回忆起自己的状态,简直就是太拼命了,直到这次突发腹痛伴排便困难、腹胀如鼓才赶紧就医,被查出患上了结肠癌,才追悔莫及。

不良的饮食习惯 可能增加肠癌的发病

“病从口入”是现在居民们非常关心的话题,所以参加此次“肿瘤可防可治”科普义诊活动的居民就有近200人。

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杨相辉在科普讲座中首先分析了一组数据——近几年湖南省前10位癌症死亡情况,结直肠癌排在第四位,可见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

“这与湖南地区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密不可分。”杨相辉分析道,湖南人爱吃腌菜,腊制品,烧烤、火锅等饮食,并且重盐、重油、重辣,这些都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

长期食用隔夜菜、霉变的食物,容易摄入过多的亚硝酸盐,从而诱发消化道癌症,食用的频率越高,摄入的亚硝胺浓度越高,肠癌的发病风险就越大。

另外,高糖、高脂肪、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以及加工过的肉类产品也容易增加肠癌的发病率。

“结直肠癌是目前常见的恶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但近些年来,国内外年轻人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很多年轻人认为结直肠癌是中老年人才会得的肿瘤,其实熬夜、久坐不动、经常吃外卖、摄入高脂肪、高蛋白、辛辣刺激的食物,让患患者群结构趋向于年轻化。”

杨相辉医生介绍,其实,不少年轻人长期久坐在办公桌前缺乏运动,导致肠道蠕动减弱减慢,粪便中的有害成分在结肠内滞留并刺激肠黏膜,再加上过多的动物脂肪及动物蛋白饮食,缺乏新鲜蔬菜和纤维素等因素都增加了结直肠癌的发病危险。

调整生活方式 肠癌要早防早治

“由于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与结肠癌的发生有重要的关系。因此,市民应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养成健康的饮食,膳食有粗有细,保持体内营养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杨相辉医生提醒市民,

在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方面应该提倡增加含高纤维的水果、绿叶蔬菜、芹菜、萝卜、土豆、红薯等的摄入,增加谷类(如玉米)粗制的碳水化合物比例,减少脂肪及动物蛋白(如牛羊肉)及精制碳水化物的比例,增加大便量和肠道排泄速度,这样一方面可减少肠道内中性胆固醇及胆酸浓度。

另一方面,由于大便量的增加,加快了排泄速度,使上述致癌物或协同致癌物质与结肠黏膜接触时间缩短,可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另外,对肠癌的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男性、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有肠癌家族史的人应定期检查,同时警惕肠癌的警示信号及早期症状,如大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交替,大便带血或黑便,大便形状变扁变细等情况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编辑ZS。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 符晴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癌症肿瘤#结肠癌#腹泻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