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苏作工艺:让名贵硬木小料“大放异彩”

2020-11-04新闻4

明清时期的苏州等地,专门从事小件制作的作坊很多,艺人辈出,《吴县志》记载:这些艺人的手艺是“明朝一代的绝妙技”。做“小件”需要相当高的技艺,在做苏式家具的过程中,一些工匠便发挥了这方面的优势。他们巧妙地利用各种小料,精确计算,最后使之成型。本期,紫牛家特邀江苏汉宁原木定制家居集团董事长吴边为大家重点介绍苏作工艺美术那些鲜为人知的制艺秘笈。

有松竹梅图案的家具

纹饰造型:

浮雕、线刻、嵌木、嵌石“轻、小、简、秀”

与气节并重。自古以来,艺术品上的图案都是借物言志,以物的形象象征人文理念,苏作家具上常见的松、竹、梅图案亦然。

松,傲雪而立,四季常青,被誉为长寿的象征;竹,不刚不柔,易存活,生长快,寓意子孙满堂;梅,能老树发新枝,御寒而开,古人借它象征不老不衰。

同时,梅瓣为五之数,民间又借其表示“五福”,即“福、禄、寿、喜、财”。而松、竹、梅又常被人们合称为“岁寒三友”,寓意文人的清高气节。所以,自古以来这三种纹饰便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这三种纹饰既可组合使用,也能单独雕琢。如在柜门等大面上可以组合方式使用,而在案桌的牙板上则可透雕梅树的枝干,或将梅花满雕在画案的腿足、牙条、边抹立面上。

吴边介绍,苏作家具的最大特点是造型上的轻与小和装饰上的简与秀,很少有大面积、繁复的雕镂和镶嵌等装饰,苏作中常用的雕刻技法有浅浮雕、透雕(即镂空雕)和线刻等。刀法圆熟,细腻生动,苏州工匠中流传的口诀“雕刻要气韵,层次要分明,光滑要和顺,棱角要出清。”总的要求是形神兼似,气韵生动。

因而苏作家具以装饰小面积的浮雕、线刻、嵌木、嵌石等手法见长,装饰纹路多取自名人画稿,以山水、花鸟、松、竹、梅多见,喜用龙纹、方花纹、灵芝纹、鱼草纹及缠枝莲等。

“具温润、匀质地、声舒畅、并刚柔、自约束”是木的写照

椅子、案几:

用料节俭、精工拼接

通常所见苏作椅子,除主要承重构件外,多用碎料攒成。一些椅面下的牙条也较窄较薄,座面边框也不宽,中间不用板心,却用小块木料拼接,节省了大料的使用范围。

这种用小块木料拼接成的家具,拼接技术难度很大,费工费时,效果却让人称奇。例如一些用黄花梨小料拼接的几案、边柜的面板,用同样材质的单一大面板相比,反而更显木纹之瑰丽炫奇,展现出一种别样的风采。

紫檀、铁力木、酸枝、黄花梨、瘿木等纹理漂亮美观的名贵硬木的零碎木料,也会作为镶嵌或拼接的构件运用在家具上。如,苏作中官帽椅、圈椅、太师椅等的靠背板,多放弃费料的整板形式,改为采用三段体分段装饰,既可省料,又能通过开光、打洼、浅浮雕、亮脚等装饰,使椅背富有变化,显得精致而典雅,三段体分段装饰成了苏作椅背典型的表现手法。

椅子的靠背扶手,多采用拐子纹装饰。这种纹饰用不着大料,甚至连拇指大小的木块都可以派到用场,足见用料之节俭。

苏作家具中为了能将有限的木材充分利用,苏派匠师创造出的包镶工艺,也多使用杂木为骨架,外面黏贴硬木薄板,这种包镶作法,费时费力,对技工要求也较高。为了不让人看出破绽,通常把接缝处理在棱角部位,而使家具表面木质纹理保持完整,既节省了材料,又不破坏家具本身的整洁效果。

传统的榫卯结构,是红木家具制作工艺的精髓,中国古典家具的核心

卯榫结构:

既随心所欲,又折合严密

传统苏作家具完全摒弃钉和胶的组装结构,独特的榫卯结构源于道家《阴阳五行说》,使其从功能层面升华为文化层面,奥妙无穷的榫卯工艺,上下左右、粗细斜直、联结合理、面面俱到、折合严密、天衣无缝、间不容发,匠师们可以随心所欲制造出既互相避让,又相辅相成的榫子。

一个从外表看起来平淡无奇的牙板结构,打开之后却是别有洞天。在腿足上端出榫头与案面相接,并挖出三角形卯眼以便纳入牙板,其中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整个结构的一侧上,做出了精巧的长条形榫头,使牙板纳入卯眼的时候严丝合缝,左右晃动不得。同时,牙板上正面开三角形榫头,背面挖嵌入长方形小榫头所需的长条卯眼。

人们常说榫卯为阴阳,而苏州人更喜欢将其称为雌雄榫,而在这雌雄双榫的完美结合中,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智慧。例如抱肩榫是有束腰的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以束腰的方桌为例,腿足在束腰的部位以下,切出45°斜肩,并凿除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拍合。

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的家具,牙条多与束腰一木连做,有此挂销,可使束腰及牙条结结实实、服服帖帖地和腿足结合在一起。不论是椅子、茶几还是条桌、书架,其采用精练、合度和科学的榫卯结构,充分反映了天然材质的自然特性。

通讯员婷子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周海燕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