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两本接续传承的战地日记

2020-11-05新闻15

一页页已经泛黄的纸张,密密麻麻的字迹依稀可辨……这是两本经历过炮火硝烟的日记,虽非出自同一人之手,但其背后有一段生死之交的佳话。10月26日,当抗美援朝老兵顾恒鼎从樟木箱子底下拿出两本70年前的日记时,一段尘封的记忆呈现在笔者眼前。

顾恒鼎,1928年12月出生,江苏省仪征县人,1942年2月入伍,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三等功一次,先后被授予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独立自由奖章。

1952年9月,24岁的顾恒鼎以志愿军第23军67师野战医院院长的身份踏上朝鲜战场。部队跨过鸭绿江要与友军换防,行军3天,每个晚上都遭到敌机轰炸。10月,部队到达朝鲜元山西南的坪里,在战场向后方运输的公路两侧建起临时野战医院,第一时间收治从战场上抬下来的伤兵。战斗激烈的时候,一个晚上就得收治五六百名伤员,可全师只有一个手术台。止血、固定、创伤清理……顾恒鼎和战友要一边防空袭,一边抢救伤员,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最大限度提高伤员存活率!

一天,医护人员抬进来一名重伤的志愿军战士,虽然顾恒鼎和战友尽最大努力进行了救治,但还是无力回天。生命垂危之际,那名战士两眼一直瞟向自己的腋下,仿佛想说些什么,但是已经没有了力气。顾恒鼎循着他的视线,在他身下找到一本还带着体温的日记。

“我会帮你收藏好!”得到顾恒鼎的承诺,这名战友才慢慢闭上了眼睛。这本日记记录了牺牲战友1951年3月1日至8月23日的战地生活,断断续续一共82篇。

其中一篇是这样记载的:9时,我们驻地遭到敌机轰炸。敌机成片地压过来,天都黑了下来。大轰炸持续近两个小时,几乎所有的房屋全被炸塌了,为抢救被埋在里面的战友,我们只能用双手拼命扒,每个人的十指都是鲜血淋漓。抢救工作一直到14时才结束。集合清点时,有人发现战友小杨不见了,最后在仓库的货物架下找到他。小杨是浙江嘉善人,牺牲时只有16岁……

顾恒鼎被日记中的文字深深感动了。他费了好大劲儿从机关战友手中要到一个日记本,工作间隙写写记记,也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就这样,这位无名战友的日记以另一种形式得到传承。

回国后,顾恒鼎多方打听,希望找到这名战友的亲人,将日记本交还给他们,但一直没能找到。离休前,顾恒鼎先后6次调动工作、4次搬家,生活工作几经变更,但战友和他自己在战场上留下的两本日记一直完好地珍藏着。

顾恒鼎写日记的习惯也一直坚持下来。这些年,顾恒鼎先后担任志愿者、义诊医生和编外政治教员等,坚持做着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并把这些活动一一记录在日记本里,既是对自己的激励,也是对那位牺牲战友的告慰。他说,在有生之年,希望将这两本战地日记交给组织,让更多人知道那段永不磨灭的记忆。

#军事旧闻#日记#战地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