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乙肝干扰素作用潜在机制,简介研发历程,具有抗病毒作用

2020-11-06新闻8

在乙肝一线药物研发至今,核苷酸类似物(NAs)占据80%的乙肝治疗药物市场,还有一种以干扰素为代表可获得更高的e抗原、表面抗原血清转化率药物,因其适应症较NA窄,副作用以及给药方式不便等原因,导致其兼具免疫调节机制的优势没有被真实发挥在乙肝一线药物中。

乙肝干扰素作用潜在机制,简介研发历程,具有抗病毒作用

干扰素的发现,对人类是具有相当意义的。早在1957年,英国生物学家和瑞士研究人员,使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干扰治疗时发现,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可以产生一种因子并作用于其他细胞,能够感染流感病毒复制,因而将其命名为干扰素。直到1966年至1971年间,另一位科学家Friedman阐述了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并引发药物学界对其更广泛使用的关注。

药物学家发现,干扰素兼具免疫调节及抗病毒、抗肿瘤作用,在1976年首次报道了人类使用人白细胞干扰素治疗4名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研究结果为干扰素治疗后有2名e抗原清除。当然,医药学界发现干扰素的原料来源较为受限,导致其价格高昂,随后并未广泛使用于临床治疗。但是,自1987年开始,人类使用基因工程法生产干扰素并进入工业用途,这也是首次将干扰素广泛进入市场。

干扰素,英文简称IFN,医学家发现IFN在针对免疫功能低下的慢性乙肝患者身上使用后,除观察到抗病毒作用外,还观察到其可增加肝细胞膜上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密度,促进免疫T细胞溶解感染性肝细胞。2005年,美国FDA正式批准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用于治疗成人慢性乙肝领域药物。小番健康认为,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发现干扰素及其研究、应用过程对各种疾病治疗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2020年7月,Wenyu Wu、Di Wu、Weiming Yan、Yongli Wang等10位研究人员在线发表了关于miR-574外显体将干扰素介导的抗HBV活性从巨噬细胞转移到HBV感染的肝细胞,这项研究成果已经在《传染病杂志》(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简称JID)。本研究人员认为,干扰素-α(IFN-α)是具有抑制乙肝表面抗原(HBsAg)、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作用的。

干扰素-α已经被医药学界证明是治疗慢性乙肝(CHB)患者的有效药物。然而,干扰素-α的潜在作用机制比较模糊,这项科研成果也是为了证实其有效性和抗病毒活性。研究人员通过观察有反应者和无应答者,外显体对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IFN-α)、人白血病单核细胞株THP-1(人白血病单核细胞系)来源巨噬细胞上清液的抗病毒活性。

然而使用miRNA测序分析了外体microRNAs(miRNAs)的表达谱。并使用荧光素酶报告法,定位被鉴定的miRNA靶向的乙肝病毒基因组序列的结合位置。研究结果表明,PegIFN-α在治疗所有患者的外显子体时,尤其是应答者,以及IFN-α处理的巨噬细胞上清具有抗病毒活性,表现为抑制乙肝病毒相关细胞系中的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HBV-DNA和cccDNA水平。

PegIFN-α治疗,上调了外显体hsa-miR-193a-5p、hsa-miR-25-5p和hsa-miR-574-5p,它们可以部分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和转录。此外,Hsa-miR-574-5p通过与乙肝病毒基因组序列中的2750-2757位点结合,进而降低pgRNA和聚合酶mRNA的水平。因此,本研究最终结论是,外显子能将IFN-α相关miRNA从巨噬细胞转移到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细胞中,具有抗病毒作用。

小番健康结语:本研究发表于2020年7月,已经过同行评审在线发表在《传染病杂志》(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简称JID)上。干扰素-α现已被证明是乙肝治疗有效药物,不仅对表面抗原、HBVDNA,以及对cccDNA也具有抑制作用,本研究正是阐述干扰素应用的作用机制(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消化疾病#乙肝#新冠肺炎_健康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