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保障链融入指挥链!“海上下单”“无码头补给”紧贴实战

2020-11-06新闻16

北部战区海军某综合保障基地探索“海上下单”保障新模式——

海上提报需求 靠港迅即补给

■崔 旭 本报特约记者 李银川

夜间油料保障。逄忠平摄

“蔬菜×斤、禽肉×斤、米面×斤……”逐一清点完补给物资,北部战区海军某舰艇指挥员说:“及时!一靠港便完成补给,就算现在有紧急任务,也能立马进入备航状态。”

深秋时节,该舰艇结束演习任务,刚靠泊码头,北部战区海军某综合保障基地的补给物资便及时送达。

码头上,记者看到,一辆辆油罐车、雷弹吊装车整齐排列,舰用器材保障、主副食品保障等保障分队正紧锣密鼓进行物资补给。

以往舰艇出海或返港,都是靠泊后提报需求,保障基地再进行物资筹措与装载,从提报需求到补给上舰至少需要一天时间。

“传统保障模式相对耗时长,缺乏预见性,实战任务中将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为确保综合保障紧扣实战需求,该基地积极探索“海上下单”保障新模式。他们按照“海上下订单、岸上先预置、靠港即补给”保障理念,利用信息手段与在海上执行任务的受供舰艇对接保障需求,将保障关口前移,提高应急保障效率。

先期预置的补给模式高效实用。记者看到,多艘舰艇在“海上下单”保障新模式下顺利完成补给。

前不久,该基地接到某舰艇编队从海上发来的紧急补给“订单”,请求靠泊后以最快速度完成舰艇补给任务。他们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将“订单”一次性分发给雷弹、军需、油料、主副食品等保障单位。赶在舰艇靠泊前,各保障分队陆续将物资运至码头,以便第一时间展开装载补给。

“保障快一分,战场胜算就多一分。”该基地领导说,他们将进一步探索精细化保障模式,完善指挥协调机制、畅通信息通联渠道,将保障链融入指挥链,打造优质服务链,确保综合保障紧贴实战。

南部战区海军某勤务船大队探索“无码头补给”应急保障模式——

搭建输送管路 补给直达岛礁

■本报特约记者 薛成清 通讯员 武欢庆

海上“无码头补给”。武欢庆摄

深秋,南海某海域。随着锚机“隆隆”作响,一艘补给船抛下左锚。南部战区海军某勤务船大队一场“无码头补给”演练拉开序幕。

“‘无码头补给’是海上应急补给的重要补充形式。”据该大队领导介绍,为确保高效完成岛礁油水补给,大队成立课题组展开针对性训练。

某岛礁港口,下士李明接到“小艇前出”指令。他驾驶小艇,牵引补给管路缓缓航行,向着岛礁补给接收点驶去。

海面上,补给管路宛如一条伏卧碧波的“海龙”。

“要‘驯服’这条‘海龙’并非易事。”李明说,补给船与岛礁码头相距数百米,补给管路需要“环环相扣”,连接成海上“输血”链条。

因有洋流影响,为提高“海龙”海上作业的稳定性,他们采取诸多举措:在补给管路绑上救生圈,增大管路浮力;为防止管路接口被涌浪冲松,他们在补给管路和补给船船体接口处增设“引缆”,缓解涌浪给管路对接带来的压力……

在搭建“海龙”过程中,补给船、小艇与岛礁补给接收点需密切配合。为此,官兵严密观察管路接口情况,平稳完成管路与岛礁接收装置的对接。完成对接后,他们根据各型管路特性,快速调整对接数据。

“管路对接成功,启动补给。”检查完毕,李明向船上报告。随着补给装置启动,“血液”源源不断直达岛礁。

记者了解到,为提升补给效率,他们摸索攻关,创新改良补给管路,使补给效率大幅提高,有效解决了海上“无码头补给”难题。

#军事演习#码头#实战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