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武则天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她的迁都和隋炀帝杨广建洛阳有何不同?

2020-11-06新闻8

一、长安和洛阳,一对冤家兄弟

历史上,长安和洛阳是一对冤家兄弟。

从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建立西汉开始,到公元605年隋炀帝营建洛阳为止,所有的大一统王朝,其都城不断地在长安和洛阳两城之间转换。

西汉刘邦定都长安,一来因为长安是他的起家之地,二来从战争观出发,长安地理可攻可守,还有巴蜀粮仓为后勤,是天然战略要地。

东汉刘秀定都洛阳,一来因为他本人就是兖州陈留人,距离洛阳很近;二来刘秀称帝时,全国还没有统一,他的势力还没有进入关中。

公元190年,董卓迁汉献帝到长安,因为他本人就是关陇人氏。

曹丕因为是受禅称帝,为了表示承继于天命,沿袭了东汉的都城洛阳。

司马氏也同样受禅于曹魏,也同样承袭曹魏的都城洛阳。公元311年永嘉之乱,洛阳被汉赵刘聪攻占,晋朝都城又迁到了长安;之后,东晋十六国兴起,长安和洛阳就成了不同国家的都城。

南北朝时期,随着北魏拓跋焘的南迁,洛阳成了拥有整个北方的北魏国都。

公元535年,宇文泰建立的西魏在长安建都,之后因为禅让关系,西魏禅让北周,北周禅让于隋,因此长安都城的地位一直未变。

公元605年,在京都长安以外,隋炀帝大力营建洛阳,将洛阳建设成为长安之外的第二都城,设立了东都洛阳。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既是承袭隋朝的都城长安,也是由于他本人出身关陇贵族集团,长安是李唐王朝的根本所在。

而武则天的周朝却将都城迁到了洛阳。

唐高宗李治死后的第二年即公元684年,武则天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公元689年,武则天在洛阳神都身着衮冕,在明堂接受受朝贺;公元690年9月,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自上尊号圣神皇帝;公元691年,武则天“改置社稷于神都”,正式将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使得洛阳成为政治中心。

武则天为何要迁都洛阳?

二、武则天迁都原因的第一、二两种说法

武则天迁都洛阳的原因,从古至今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唐高宗李治的王皇后和萧淑妃是被武则天所害,而且死状甚惨。因此武则天从心底里产生恐惧,不仅晚上做梦梦见两人,甚至大白天都能看见两人若隐若现的影子,她为此搬过房间,可是丝毫没有改观,她走到哪儿,两人的影子就跟到哪儿。因此武则天要迁都洛阳,而且终身不回长安。

第二种说法:武则天迁都洛阳为了方便自己纵情享乐。因为武则天曾在长安出家,因此在长安的纵情有心理障碍,而到远离长安的洛阳就没有了心理障碍。

以上两种说法,也许是武则天迁都的原因之一,或者微不足道的原因之一,但都不足以解释迁都这一浩大而严肃的事件。

也许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死会影响武则天的心情,却不会有太大影响。事实上,武则天害死两人后,还在长安住了近20年,以20年一贯的这样心理状况,即便不疯也会神经衰弱。可是武则天却没有神经衰弱的迹象。从心理上说,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做过的事产生无比的恐惧,大多数的原因都是因为内疚和自责,也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性格和行为,可是从武则天身上看不到这种改变,也丝毫没有影响她杀伐果断的性格。

至于为了纵情享乐的第二种说法,武则天确实纵情享乐,但是没有证据说她在长安就循规蹈矩,到了洛阳就纵情,因此也就无法得出她只有在洛阳才能纵情的结论。

除了第一、第二两种说法以外,还有第三种说法。

三、第三种说法比较全面揭示了武则天的迁都原因

武则天以一介女流和异姓的武姓称天子,可谓名不正言不顺,她虽然凭借个人的强势和心机获得了天子名号,可是她很清楚天下人心所向。

武则天成为天子后,首先就在立太子问题上出现两难。

如果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就还是变相承认李唐的江山,可是自己这个姓武的突然建立了一个周朝,这样的矛盾无法自圆其说;如果让自己的儿子改姓武,在一个传统父系国家,她不能保证她本人死后,她的子孙是否还会姓武。

如果立姓武的娘家人为太子,就存在凤阁侍郎李昭德和狄仁杰所说的问题:“江山只有传给自己的子孙才能有万代基业,如果传给你的那些姓武的侄儿们,他们会把你一个做姑姑立在祖先祠堂里瞻仰吗?”

除了立太子的两难,武则天也面临尴尬的外交关系。

武则天要用自己武家侄孙武延秀代表王室和突厥和亲,惹得突厥可汗大怒。突厥可汗认为李姓才是天子之子,武则天用姓武的来和亲就是欺骗,结果把武延秀扣押起来。

可见,武则天个人再强势,再有心机,她能建立一个朝代,可是在内外人心中,天下还是李唐的天下。

武则天处在李唐的阴影之下不得舒展,要摆脱李唐的阴影,她想到了迁都。

都城是国家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都城变与不变,往往意味着与前政权的关系是继承还是断裂。

东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努力争夺的焦点之一就是晋朝的京都洛阳。南朝要恢复华夏衣冠,其标志就是收复西晋时失去的洛阳,北朝要入主中原,获得天下人的认可,也要得到洛阳。

武则天要摆脱李唐的巨大政治阴影,就需要将都城做一个改变,而除长安之外,最合适的就是东都洛阳。

因此武则天迁都洛阳,是要达到她和李唐政权切割的政治目的。

武则天迁都洛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洛阳所在中原地区的经济已经超越了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

自东晋衣冠南渡之后,随着北方士人的不断南下,南方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发,加之南方的气候环境本就适合农作物生长,开发之后的南方经济蓬勃发展。隋朝灭陈之后,南方的经济已经超越了北方,隋炀帝杨广大力营建东都,也是看到了南方经济的发达。加之隋朝大运河的修建,也使得洛阳处在了全国的中心,与北方的涿州(今北京)和南方的余杭(今杭州)连为一体,洛阳的水系四通八达,很容易就进入黄河、淮水、泗水、长江,北方和南方的粮食等物质也很容易就能到达洛阳。

而随着人口增多和交流的发展,长安关中地区的土地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粮食产量已经到了极限,加之各条河流沙化严重,水利灌溉作用下降,还要从关东地区调粮食。而关东地区的粮食要调往关中,只能通过黄河运输,路途远而且非常不好走,如果从富庶的江南调集物资到关中,则时间更加漫长,还需要极高的成本。

因此,武则天迁都洛阳,除了政治目的,还有洛阳更加富足,交通便利的经济因素。

四、武则天迁都洛阳和隋炀帝杨广营建洛阳的目的异曲同工

武则天迁都洛阳的政治和经济因素,和当年隋炀帝营建洛阳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年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除了表示对江南人民和北方人民的一视同仁,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即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隋朝和隋文帝杨坚隋朝的不同。杨广的隋朝,要在政治上摆脱杨坚的关陇贵族小集团,面向东南西北的天下所有人,实现真正意义的大一统。

武则天迁都洛阳,也是要和李唐王朝进行切割。

杨广看中了洛阳的地理和经济条件,因此营建洛阳。而武则天也看中了洛阳的地理和经济条件,只是武则天迁都洛阳,正好利用了杨广经营洛阳的现成成果。

#隋唐#君王皇帝#杨广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