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国硅谷长成史 | 而立浦东·开发奇迹

2020-11-09新闻22

摘要:“张江是个造梦的地方。”

1993年9月,世界第三大制药公司罗氏中国区前总经理威廉·凯乐远渡重洋,第一次来到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此前一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刚刚开园,与陆家嘴、金桥和外高桥开发区共同组成浦东四个重点开发区域。一旁的浦东官员向威廉·凯乐保证,张江一定可以发展得特别好,因为国家非常重视张江。

但威廉·凯乐眼前看到的却只有一大片沃野良田,地里种着红菱、雪里蕻、荸荠。威廉·凯乐十分犹豫,便把问题抛给浦东政府:“我们可以在张江投资,但中方必须在6个月内完成基本建设并交付使用。”“张江速度”没有让这个高鼻梁的瑞典人失望,1994年5月,信守承诺的罗氏成了第一家入驻张江的跨国药企。

转眼,8年后的一个夏季雨夜,退伍军人梁昌霖来到张江,成为创业大军中的一员。当时的张江,在早期互联网创业的圈子里已经名声大噪,人人都说,北有中关村、南有张江园。“张江是个造梦的地方。”

每次走出张江高科地铁站的一路上,梁昌霖都会勉励自己,总有一天要买下路旁一片空地,开大公司,做大买卖。就这样,眼看空地变成一幢幢高楼大厦,梁昌霖却一次次经历失败。直到创立国内知名互联网生鲜电商叮咚买菜后,这个至今不会说上海话的安徽汉子,真正有了在张江“买地买楼”的底气。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张江走过的28年却不啻一天一个变化。今天的张江,汇聚了企业2.2万余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9家,外资研发中心171家,高新技术企业1300余家。甚至催生了一个在婚恋市场上极富竞争力的人群“张江男”,他们用智慧和创造力共同奠定了张江全新的江湖地位——中国的硅谷。

一位浦东老开发说,张江不是奇迹。但它可以创造奇迹。

张江“奇迹”

浦东开发开放之初,四大产业版块是这样划分的:陆家嘴板块是金融贸易区;外高桥板块发挥保税区功能;金桥板块是出口加工区;张江板块是高科技功能区。

四个板块看似是并列的,实际却不在一条起跑线上。由于张江高科技的特别属性与特殊要求,需审慎论证、研究其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当时上海市领导对张江的态度是:“储存张江”。当1992年7月张江启动开发时,另外三个板块的开发已经如火如荼、蔚为壮观。但张江依然是一块“毛地”。

▲开发之初的张江。

吴承璘当时还在北京任国家轻工业部群星集团副总裁。张江开发快一年,1993年5月,他被调去做张江高科技园区第二任总经理。上任前,吴承璘去实地看了看,大失所望。整个张江,除了有一条象征着城市化的双车道龙东大道,几乎就是个乡下。

别的地方招商要么有钱、要么有地。张江当时两样都没有,甚至没有水、没有电。举全市各相关部门之力,龙东大道周边打了一口井,罗山路上建起一个220千伏的高压电站,并临时搭建起一个通信站,将电话线接进来。

时任上海市长黄菊在吴承璘到任后调研张江。园区上下绞尽脑汁想能给他看点什么,最后只能把市长带到一块烂泥地,背后是一个污水井的井塔。吴承璘给黄菊介绍规划时,说到通过水井可以取地下水,经营矿泉水厂,立马就被打断:“矿泉水厂也是高科技啊?”

没办法,那时的张江,实在找不出一点与高科技有关的地方。但上海对张江的期望高远,为了尽快展现张江形象,市里督促张江调整了开发规模,将原来先期开发4平方公里的计划缩小至先期开发0.4平方公里,集中全部优势力量搞建设、招商。

起初招商谈判的办公室,设在今陆家嘴峨山路童涵春药厂楼上的一间阁楼里,门口就放着扫把和苕帚。外商来了,不光看着环境拥挤,空气里也充满中药味,印象不大好。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1993年,张江还是谈成了和日本松下公司的合作。当年10月,松下微波炉及磁控管进驻张江。

早期在张江面前犹豫、放弃合作的外商很多。留下来的,也都不免带着押宝心态。1994年罗氏进驻上海,是张江第一家外资企业。威廉·凯乐对外介绍公司时就说,我们是在农田里制药。他也不知道张江未来会发生什么。1995年,法国法雷奥汽车电机公司考察多个开发区,最后选定张江。事后他们的代理商给出理由:因为张江的代表只带了一个翻译和一位助手参加谈判,但每一个问题都回答得好,他们愿意在张江试一试。

伴随着美国联信增压器、宝钢软件、挪威奈可明离子显影液、摩托罗拉手机、美敦力心脏起搏器、三菱物流仓储、阿尔法泰克集成电路、史克必成疫苗等先后进驻张江,高科技园区逐渐有了规模,“滚雪球”效应开始出现。

▲张江药谷。

“中国硅谷”成长之路

1999年,国际高新技术产业风起云涌,全球高科技产业转移加快。上海市政府决定启动“聚焦张江”战略,要集中力量把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成上海技术创新的示范基地。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是当时被钦点的三张产业王牌。

那一年,一个叫郑朝晖的年轻人因缘际会被“忽悠”到张江看房。“张江高科地铁站当时还没建好,附近真叫一个荒无人烟,即使世纪公园对面的房子,一平米才3000多元,谁会在这里投资。”万万没想到,几年后,他将以创业者的身份进军张江集成电路领域。

当时的张江迎来了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次机遇。2000年,中国最大的芯片制造厂商——中芯国际落地郭守敬路北侧。中芯国际成立伊始,正值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低谷。公司低价购入大量设备,加上大量海外、海归人才的加入,成立仅三年,中芯国际便已拓展至4条8英寸生产线和1条12英寸生产线。发展最高速的时候,中芯国际和台积电的技术只差一代。

也是2000年,浦东软件园一间50多平方米的毛坯房里,四个应届大学毕业生——余波、叶军平、黄选锋、刘云军开始孵化他们的第一个创业项目。一块横拉着的整幅蓝布代替了窗帘;几张办公桌老旧且规格不一;矮柜上零乱地堆放着几只塑料饭盒、洗衣粉、抹布……的确简陋,却成就了后来的Linux。

那是张江集成电路发展的黄金时期。2004年,郑朝晖加入张江外资芯片企业——创锐讯,仅仅4年后,团队从创业时的几十个员工,发展到700多人。此时,张江已经成为集聚上百家芯片企业、名副其实的“中国硅谷”。

与此同时,“药谷”张江在生物医药行业内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凸显出来。罗氏到来后,带动了一大批跨国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入驻。1996年,科技部、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共建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合作协议,基地就设在张江高科技园区。

合作协议签约的当天,中科院院士陈凯先第一次踏上张江的土地。当时国家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正在推行1035计划,即建设国家药物创新技术体系,35是5个国家新药筛选中心,5个国家的安全评价中心,5个临床实验中心,10是做10个新药出来。当时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在浦西耕耘了近半个世纪,陈凯先却支持把药物所搬到张江来。

药物所在张江焕发了活力,也使得科学院和上海的合作越来越紧密。截至今天,张江聚集了600余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20余家大型医药生产企业、40余家CRO公司、100多家各类研发机构。目前,全球排名前10的制药企业中已有7家在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目前在研药物品种超过400个,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项目135个,其中处于II、III期临床阶段的一类新药39个。2019年上海市获批的4个1类新药有3个来自张江,占全国1/4。

▲张江人工智能岛。

未来顶尖科学城

28年发展,已然为张江打下了丰厚的基础。今天的张江,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打造活力四射张江科学城。

目前,张江已经汇聚企业2.2万余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9家,外资研发中心171家,高新技术企业1300余家。形成了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为重点的主导产业。此外,张江也基本形成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一方面,创新资源持续汇集,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设施、上海超算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以及上海科技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张江科学园、中科大上海研究院、李政道研究所等近2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落地张江。另一方面,张江的创新人才集聚也显著加快。张江现有各类科技型人才达到38万,堪称全国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张江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发展日新月异。近两年来,张江在集成电路关键核心技术上不断突破。中芯国际14nm芯片实现量产,12nm工艺开发取得突破;华虹半导体第三代90nm嵌入式闪存工艺平台量产等等。

而在生物医药领域,创新成果也在不断加速,和记黄埔医药研制的首个国产直肠癌抗肿瘤新药呋喹替尼胶囊,君实生物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肿瘤免疫治疗药物PD-1抑制剂--拓益,上海药物所和绿谷制药联合硏发的抗阿尔茨海默病原创新药“九期一”等,相继获批在国内上市……

当前,时值张江科学城 “十四五” 发展规划编制之际,“有必要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把张江放在全球大背景下,分析和制定它的下一步发展方向。我们要和全球顶尖的科学城、科学中心对标。”浦东新区领导表示。

接下来,张江科学城将着重围绕“四个一”来做文章:即打造一个旗帜鲜明的特色园区、实现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构建一支真正懂产业的队伍、制定一批为企业雪中送炭的好政策。“不急于求成,要一张蓝图绘到底,构建起真正‘硬核’的主导产业、创新创业生态。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切中我们真正的发展瓶颈。加快重点产业集聚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浦东新区领导说。

▲上海光源。

#张江#中国#奇迹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