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对张居正的品行,史家一向评价不高

2020-11-09新闻47

对张居正的品行,史家一向评价不高

张居正和海瑞几乎是同时代的人,他们都是在嘉靖皇帝当政时步入政坛。而且,两人有过交往。据《明史》记载:“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召。”

此时,两大名臣的权势是天壤之别,张居正以帝王师的身份为首辅,权倾天下,万历皇帝几乎是个摆设。而海瑞在官场却是空前的寂寞,作为以耿直忠贞之名,闻于天下的道德楷模,海瑞的作用,仅仅是个符号,他在政坛没有朋友,更不可能有党徒,自己的政治抱负没有实现的平台。

张居正因为害怕海瑞的“峭直”,尽管面对舆论,他高度地推崇海瑞,但是,就是不重用海瑞。为此,后人很是诟病张居正,认为他心胸狭窄,嫉妒海瑞,拼命地打压海瑞。

其实,张居正作为明代见识和能力首屈一指的政治家,其在政坛上炉火纯青的权术,海瑞望尘莫及,以海瑞这种个人道德高洁得让人不敢亲近的官场异类,在那个大染缸里面,不可能威胁张居正的地位。张居正根本不用担心海瑞这个政坛的“低能儿”在权位上超越自己,他唯一担心的是,这个连皇帝都不怕的死倔老头,一旦进了中枢,又是以道德的标准来对待政治,对张居正的政策,横挑鼻子竖挑眼,闹得朝野都知道,而且,同情或支持海瑞。

张居正对海瑞的弃而不用是理智的,在封建官场中要干大事,仅仅凭道德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对这点,张居正深有体会。他在官场上的发达,已证明了要有大的作为,是不能保持个人品德的高洁,有时还得不择手段,自污名节。

对张居正的品行,史家一向评价不高。奸臣严嵩当政时,“嵩亦器居正”。徐阶代替严嵩为首辅后,同样“倾心委居正”,这左右逢源的水平,可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高拱秉权后,“两人益相密”。可高拱是横亘在他面前的石头,不扳倒高,他不可能成为首辅。于是,他又私下里结交司礼秉笔太监冯保。“神宗即位,保以两宫诏旨逐拱,事具拱传,居正遂代拱为首辅。”

可见,张居正的政治品德实在不怎么样,怎样对自己有利,他就怎样干,毫不在乎什么名节。在个人的私德上,他也做得不怎么样。他好色纵欲,因为常服春药,大冬天都满脑袋冒热气,不能戴帽子。父亲死了后,为了权柄不落入他手,和冯保共同策划,促使皇帝下达了“夺情”的旨意,在父丧期间,依然紧握手中大权。明代是非常推崇孝道的,士大夫在父母丧后,必须丁忧三年。

而且,他也不清廉,属下的官员贿赂他的财物不计其数。

就这样,一个公德和私德一无是处的人,却是奠定大明短暂中兴的大政治家。他推行的“一条鞭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明史》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评价他“通识时变,勇于任事”。

因为万历皇帝二十一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张居正的阴影之下,对他有着父亲般的畏惧,所以,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终于爆发了,抄没他全家。生前震主的权威,终于在死后引起了祸患。

张居正是个悲剧人物,无论是他生前的作为,还是死后子孙的遭遇。可是,在那个时代,张居正不这样做,他能掌握权柄,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吗?海瑞的遭遇便是很好的说明,个人的品德只有符号意义,在权力场中是不堪一击的。张居正死了,应该没人挡海瑞的路了吧。可是,“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

这样的官员,没人喜欢他,只能弄到南京去做个闲官,谁在他手下当差谁倒霉。海瑞这样的人,注定是“瓠瓜”,系而不用。孔孟以来,中国儒家所推崇的伦理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和政治目标的实现总是矛盾的。

儒家对士人有着道德的高标准要求,可是,如果真的成为道德完人,在政治场上基本上不会有什么作为。孔子和孟子一生政治上不得意,如果他们真的像张居正那样掌握了极大的权力,还能说“仁者爱人”,“吾养吾浩然之气”吗?

(本篇完)

#张居正#海瑞#史家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